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银行和企业:谁“趾高气昂”,谁“点头哈腰”?

2017-03-18 18:01:0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3月18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经济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今年的论坛主题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下午的一场”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的分论坛上,银行业到底是“高高在上”,还是“躬身求客户”,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在分论坛所言,中国的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为服务实体经济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但是,社会还是有很多批评,还是不满意。

现场一位来自新能源企业的嘉宾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在国外的一个项目获得了很低成本的融资,而这笔钱来自国外的银行,在国内的银行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在她看来,国内银行的姿态有些“高高在上”。

分论坛发言嘉宾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回应称,中国现在的银行行长不是高高在上的,他要躬身求客户,没有客户就没有利润,银行是经营风险的商业机构,所以行长必须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平衡,每天都在平衡,“行长是平衡器”。

“任何一个项目,首先觉得对自身有没有利,”马蔚华称,这里的“利”,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支持经济的发展,另一个是不能为了支持经济发展忽视了自身的风险,这两者之间需要找到平衡。

“中国的银行也好,外国的银行也好,不能忽视商业的机会,也不能忽视商业的风险。”他称。

对于同一个问题,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表示,银行和客户之间到底谁求谁,是不断相互转换的。

他用一个亲身经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大约三十年前,他出访欧洲一个国家,在当地一个商业银行门口有两座人像雕塑,其中一个姿态“趾高气昂”,另外一个则“点头哈腰”,这两座雕塑哪个是银行、哪个是客户?这家银行的国际部总经理回答他,银行和客户是在这两个角色之间不断互换的。“三十年后,我感觉到这家银行的国际部总经理讲的是对的。”王洪章说。

在张承惠看来,金融创新下一步要抓住三点:第一,要把准实体经济的脉;第二,需要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也就是提供产品的全流程、全寿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第三需要风险管理方面的服务,帮助实体经济有效的管理风险。

与此同时,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称,中国的银行业也要加快对外开放,尤其是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上,需要金融开放支持配合,需要外国银行和中资银行加强合作。

日前,银监会发文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在华开展业务的领域和服务的对象。王兆星称,中国银行业会一如既往的推进对外开放,不仅继续欢迎外国机构来华开展业务,同时本土银行也要走向世界,这一开放是双向的。与此同时,开放的领域会越来越广,开放深度越来越深。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和国际监管标准看齐,在不断开放的同时,更加有效防范开放过程中的风险。

编辑:林洁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