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多项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近期将出台 乱象有望改变

2017-03-16 09:21:1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日前,青岛市一位60岁老人因前后投入数万元购买保健品之后感觉到上当受骗,留下一封遗书在海边自杀身亡。在老年人保健品消费领域,一直都被欺诈的乌云笼罩,如何能够拨开这团乌云,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总局起草了《保健食品功能目录和原料目录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标识管理办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批准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等管理制度。目前这些已经完成征求意见,也将在近期发布。” 3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三司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将保健食品纳入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管理,明确了原料管理、功能声称管理、注册与备案分类管理、原料目录与功能目录、生产经营许可、标识和广告审查等一系列的监管制度。

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制定并发布《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一)》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一)》、《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保健食品注册审评审批工作细则》、《保健食品注册申请受理服务指南》及相关文书等配套文件。

上述负责人表示,“‘保健品乱象’问题既有保健食品自身的问题,也有普通食品、进口食品问题;既有广告宣传问题,也有假冒伪劣、黑作坊非法添加以及非法传销等社会综合治理问题。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之初,即组织开展了‘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的保健食品‘打四非’专项行动。”

保健食品行业是我国食品行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是促进我国健康服务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行业,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2600多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产值近4000亿元。

600多万的从业人员也给老年人保健品消费市场带来了监管的难度。

上述负责人表示,专项行动期间,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89.45万人次,检查保健食品企业49.01万家次,立案10698起,罚没金额7958.76万元,责令停产停业797家,吊销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47家,移送公安部门违法案件468件,移送工商部门非法宣传案件3907件。各地共捣毁生产窝点53个、销售窝点36个、仓储窝点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60人。

2016年,根据抽检和舆情监测发现的突出问题,食药监总局又组织各地集中开展保健食品、配制酒、玛咖制品专项治理,严厉打击产品非法添加、非法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和保健功能等违法违规行为,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50余万人次,检查三类产品生产企业4900余家,经营企业近60万家,抽检产品9026批次,合格率98.06%,共立案1094件,其中移交公安101件,累计罚没款2261万元。2015-2016年共抽检保健食品样品13155批次。抽检结果显示,2015年-2016年合格率分别为96.5%和98.1%。

对于保健食品欺诈的现象,食药监总局正在制定《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保健食品作为特殊的食品,同样适用本办法。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查获不少在食品原料、加工方式、运输贮存、标签标注、宣传广告、检验认证,以及接受监管过程中故意造假、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隐瞒事实的案件。但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欺诈行为的惩治规定比较分散,缺少有效衔接,存在不少漏洞,使得有些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惩治。目前,食品安全欺诈行为还处于高发频发阶段,有必要加快出台一部专门惩治食品安全欺诈的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欺诈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4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表示,全球范围内的食品欺诈和食品造假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凸显。美国杂货制造商协会统计结果显示,掺假事件给不同规模的企业带来的损失占其年收入的2%-15%。英国食品标准署估计消费者购买的食品中10%可能涉及掺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