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住房问题乃民生头等大事

2017-03-14 22:00:4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两会进入尾声,今年所呈现的特征是,经济增速被淡化,关乎大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成为重点内容。

3月14日,根据全国人大审议与全国政协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共作出修改与补充78处,主要涉及房地产、精准扶贫、雾霾治理等社会民生问题。着墨最多的是房地产,不仅补充了“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还将“继续发展公租房”改为“继续发展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之所以如此重视,因为房地产不仅是传统“衣食住行”四大民生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行业。去年下半年以来限购、限贷后,曾经火爆的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在逐渐出现价格趋稳、成交骤降等冷却迹象。

但房价的短期平稳,并没有让公众以及决策层。一方面,房价上涨今年有传导至三线城市迹象,从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新建商品房涨幅来看,虽然此前火爆的热点城市趋稳,但三亚、湛江、九江、南宁、扬州等城市开始接棒,涨幅居前。另一方面,年后北京二手房成交活跃,尤其是学区房涨幅较大屡见报端。

高房价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决策层也一再强调房地产的居住属性。去年12月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很明显,当前限购、限贷以及提高首付之类的政策,主要从需求端进行抑制,且从以往限购的经验看,虽然能在短时间内稳定房价,但随之而来的反弹不可避免,因为这并未解决楼市过热的根本问题。换言之,欲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应该供给、需求并重,多措并举。

从目前热议最多的供给角度而言,即便当前中国住宅用地和住房供给总体过剩,但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依然严峻。根据监测数据,在16个热点城市中,2016年有8个城市住宅用地供应量少于上年同期。住宅用地供应减少的背景下,尽管一些地区已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调控,但在土地拍卖时,不断出现地价高过房价的情况,“面粉价格高过面包”令民众对房价上涨依然有预期。

因此,最有效的无疑是增加供给。城市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市化”,热点城市的房地产供应,要以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为基准,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换言之,热门城市应合理增加住宅用地供应,以此缓解目前热点楼市库存供不应求的状态。以北京、上海为例,20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四成左右为外地户籍,这些人工作、生活都在大城市,城市规划应等同视之。

与此同时,如政府工作报告补充与修改的内容所言,购租并举、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都应成为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日前住建部举办新闻发布会,提出将加快立法,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买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建立健全住房租赁市场监管体制,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两会期间,亦有代表、委员建言热点城市学习新加坡和香港的公租房制度,解决住房“刚需”问题。

总之,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应综合利用、因城施策,解决当前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库存过多、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等问题,并最终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不仅可解决住房这个民生头等大事,还有利于防范资金“脱实入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