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债务洗白花样翻新 银行业阻击“逃废债”(1)

2017-03-13 14:40:5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数量上升、手段翻新的逃废债行为,已经成为各家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新课题。

一位华南中小企业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6年下半年,其一家企业客户的几名股东突然集体消失,只在临走前通知公司高管,已经无意继续经营,而且不打算回来,要求高管收回公司应收账款,用于发放员工工资、偿还银行贷款。但统计后发现,该公司对外负债是应收款的数倍之多,根本无法覆盖所有债务,其中多数是银行贷款。

类似的情形并非孤例。多位银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逃废债总体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数量却呈现上升势头,手段也从“跑路”,到利用转移资产、假破产、破产重整削债等,不断玩出新花样,而且整个过程合法合规,达到洗白债务的目的。

2017年以来,监管层、行业组织屡次提及打击逃废债。此前,浙江、河南等地已采取行动,打击逃废债行为。根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银行业协会已要求银行上报逃废债债务人名单,未来可能将建立行业共享的数据库,阻击逃废债行为。

逃废债数量上升

“这个企业很难赚到这么多钱,于是就不想还了,一走了之,换个地方,过几年改头换面再出来办一家企业。”上述企业逃废债案例中,华南中小企业主称,这件事表面上极为突然,但据他所知,在此之前,相关人员已经为此策划了很长时间。 多位业内人士称,股东直接消失来逃废债的做法,虽然并非典型案例,但随着银行业新一轮不良贷款的爆发,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确实出现了上升、蔓延的势头,给银行造成了一定损失。

“逃废债的规模有多少,影响有多大,很难有一个完整的统计。”某股份制银行中高层人士说,最近几年,逃废债的案例、涉及规模,以及对银行的影响都在明显扩大。相对于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来说,总量虽然不大,但却是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新课题。

“近几年来,在局部地区,逃废债确实明显上升,数量倒是不多,但是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浙江一位银行人士亦称,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如果形成风气,效仿者会越来越多,对信用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结果就会严重破坏当地金融生态。 目前,尚没有逃废债行为的完整、权威统计数据。根据媒体此前报道,自2013年至今,中国银行业协会内部通报的700多家逃废债企业,估计导致银行至少损失上千亿元。浙江银行业协会网站信息显示,今年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财务总监赵濛、首席法律顾问兼维权部主任卜祥瑞一行等,专门就浙江银行业联合惩戒逃废债工作和押品资产交易信息平台开展调研。

上述股份制银行中高层人士说,逃废债的方式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有两类,一类是通过事先转移资产,或进行假破产,达到逃废债的目的;另一类是则是通过行政干预,强制实施破产,或利用破产重整的方式,强制削减债务。 “破产重整本来是让还有生存价值的企业活下来,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变成了变相逃废债。”一位破产重整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近来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淮矿物流的破产重整。重整之后,其大量债务被削减。该公司2015年11月公布的债权调整和清偿方案显示,普通债权30万元以下全部清偿,30万元以上部分按40%留债,并进行现金分期清偿,剩余的60%全部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