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全是“套路” 上市公司财务处理的几种模式(1)

2017-03-12 07:30:49    证券市场红周刊  参与评论()人

每年“3·15”,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者可谓悲喜两重天,喜在于央视“3·15”暴露了部分公司的造假行为,悲的是,自己手中股票却因此可能大跌。对此,投资者需要在投资过程注意什么?那一类公司需要我们时刻警惕?

虚构应收账款是财务造假中重要一环

二级市场中,部分上市公司在财务处理过程中常常通过虚增应收账款来虚增营业收入,此前震惊全国的“银广夏”、“郑百文”、“达尔曼”等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就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通常的财务做账过程中,应收账款的变化可以直接导致营业收入的变化进而去影响利润增减。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很低,则表明应收账款的实际偿还率也很低,这种情况下,如果利润额很高,则企业就有虚构销售额从而操纵利润的可能。如前几年IPO冲关失败的麦杰科技就是因应收账款问题而被发审委否决了。当时,该公司每年有八成以上的销售收入并未实际到账,主营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应收账款,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坏账风险。与此同时,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行业中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不错的营收、很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意味着上市公司极可能通过做假账虚构应收账款来虚增收入,从而操纵利润。

如今回顾2013年至2015年的财报数据,我们也可以发现东方网络、新华网、达华智能、卫宁健康、润和软件等多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应收账款金额也均在不断放大,而同期中应收账款周转率却在不断下降,如此背离的现象,由前述案例来看,不排除这些公司财务数据有失真的嫌疑。

毛利率异常变动值得警惕

毛利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反映,亦是IPO审核中重点关注的财务指标,判断一家公司的财报造没造假,分析其毛利率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正常经营中,一旦企业毛利率出现忽高忽低的企业,特别是那些毛利率如同过山车的企业,就需要怀疑其财务数据是否真实了,如深深宝A、ST成城等公司的毛利率在近几年异常异动,就是非常值得推敲的。

同样是毛利率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存货周转率下降,表明公司存货项目的资金占用增长过快,超过了其产品销售增长速度,其毛利率应趋同下降才合理,同时,存货周转率下降也说明产品竞争力可能下降,竞争力不强,毛利率也必然下降。然而记者发现,在A股市场中,部分公司的毛利率与存货周转率关系是反向运行的。如奥瑞德,该公司2013年至2015年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33%、1.93%、1.08%、0.43%逐级下降,而毛利率却分别为36.59%、37.9%、42.69%、44.16%逐级上升,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大晟文化也是如此,2013年至2015年存货周转率呈现了170.43%、16.68%、0.1%急速向下趋势,而毛利率却由3.59%升至12.52%,2015年更是达到76.56%,实现大幅攀升。类似的,南极电商、蓝英装备、保千里、星辉娱乐等多家公司也都有相似情况发生。对于这些存货周转率变动与毛利率变动背道而行的企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需要警惕其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

非经常性损益调节业绩的主要途径

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优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去上市公司实地调研考察,而没有条件外出的,也可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公告和财报数据去了解其品质高低。然而,在繁多的报表数据背后,却往往也是“陷阱”丛生,在“杂音”的干扰下,轻易就能让很多投资者“大意失荆州”。

记者发现,“非经常性损益”就是财报中最常见的“杂音”之一,它是企业财报中最容易被隐藏的,也是被投资者最容易忽略的科目(非经常性损益,即指公司日常经营之外的利得或损失),它的存在往往让投资者对企业优劣判断产生明显偏差。以2016年三季报数据为例,2944家A股公司中有1920家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了增长,在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因素后,可以发现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的公司中竟然有183家公司扣后净利润同比出现了下滑,也就是说,这183家公司的真实净利润表现是被非经常性损益粉饰的。如果投资者恰好投资了这些企业,风险也就不言而喻了。

关键词:全是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