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教主董明珠:为什么要怀疑自己 从来没有判断失误过(1)

2017-03-07 09:47:00    中国企业家网(北京)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教主董明珠(记者历时半年,深度调查“拜实业教”)| 封面故事)

早上8点15分。

一群身着统一蓝色制服的男男女女,潮水一般从马路对面匆匆而来,涌入珠海格力电器总部,一会儿的工夫,身影就消失在高楼厂房中,这个足有150个足球场大的家电制造王国,每天“吞吐”近3万名员工,百余辆大巴车早晚十几次穿梭往返,将他们送到珠海的各个角落。

《中国企业家》记者2月19日来到格力总部当天,董明珠正在长沙参加《天天向上》的录制,她之前并不知道这档节目,“原来是个脱口秀,站到台上我都是蒙的。”结束的时候,已是凌晨三点,之后她飞往北京,另一档央视的节目组也在等她。

成了网红之后,董明珠的社会角色更加多元,企业家+网红+中国实体经济代言人+城市大使,也使她更具眼球效应和争议性,而这一切正是她在为未来而战。

“只能五分钟。”董明珠对等在酒店门口要求采访的《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将近20分钟的时候,一直跟随左右的北京格力总经理周天宇打断了采访,董明珠起身,半开玩笑地说,“我看给你50分钟也不一定采访完。”

对比春节前的那次采访,董明珠整个人更加放松了。

那个时候,格力对银隆的收购以失败收尾,她转而以个人名义进行投资,但这并没有打消盘旋在她身上的那些质疑:做手机、又做新能源汽车的董明珠是不是过于激进了?跨界幅度是不是太大了?曾经的“单打冠军”格力是不是已经落入了多元化的“陷阱”?

这样的问题总让她很抵触。

“格力手机什么时候大规模量产?”

董明珠:“我说2017年你也不信吧?”

“银隆什么时候推出新能源乘用车?”

董明珠:“我现在告诉你时间,到时候出不来怎么办?

与2012年喊出“5年再造一个格力”,和动辄就要与雷军“对赌10亿”相比,董明珠出语依然犀利,但又有了一些不同,那就是很少再去昭告什么“大目标”,尤其避谈数字。

也许,在高调展示了格力的野心之后,现在董明珠最需要的,是外界对格力的信心和耐心。

突围

“这些地方都是要扩建的,今年压力山大。”

顺着技术员陈庞手指的方向,新厂房用地已经用围栏围起,但尚未破土动工,约有上百个大货箱占据了道路两侧,里面是精度最高的数控机床,用来加工格力机器人所需要的核心零部件。

最近,格力将原来的智能装备业务分拆成为三个部分,南水的工厂主要生产机器人,北岭的机械所主攻自动化的生产线,而目前这个坐落在暨南大学的旧厂房则主要进行上游技术的研发。

董明珠说这称不上什么“大动作”。相对千亿级的空调业务,智能装备还只是格力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单元。2013年,它只是自动化设备制作部,2015年有了2000台机器手的产出,也成立了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独立运营。“之前都是内部消化,今年开始对外销售了。”

按照董明珠一贯的思路,格力的产品从内到外都必须实现自主研发,比如计划推出洗衣机,那么就要先生产出内部滚筒模具,而不是像其他企业那样依赖外部采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国外进口的需要300美元一个。”

格力的模具厂2016年正式对外营业,好多订单都是此前并未涉及的领域。最难的一个任务来自于某欧洲顶级汽车品牌,模具厂的技术员周阳指着那个进风口部位的模具说,这上面很多孔洞,难度是最大的,很多国内的模具厂都不敢接。据说,当时的协议非常严格,如果不能按期交付,生产线出现每一分钟的延误,就有可能赔偿几千美元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