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社论】经济新常态需补民生短板

2017-03-05 21:26:2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每年两会,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渐被淡化,而关乎大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成为了报告的重点内容。

对于经济增速,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的报告着墨不多,提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是增长6.5%左右。这一增速目标建立在2016年增长6.7%的基础之上,且提出今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坚持不搞强刺激,透露出新常态下政府对经济增速的淡化。而对于民生问题,则着墨颇多。

住房自然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报告提出要因城施策去库存、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以及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住房问题可以说是持续多年的热点,因此前大部分地方的过度投资引发房地产整体过剩,两年前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去库存”列为五大任务之一;但一二线城市库存压力并不大,部分甚至出现房价相继非理性上涨,引发调控政策出台、加码。

因此,住房问题的现状是,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需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部分热点城市虽然在限购、限贷政策发力下趋稳,但房价上涨压力仍存,需要综合利用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和财税等手段,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此外,2016年取得成绩的棚户区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应当持续推进。

环境问题也是近几年的热点。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反馈,空气污染就是其中之一。部分区域秋冬季节空气质量不佳,重点地区甚至长时间、大范围、高浓度出现雾霾,这其中,企业排放污染物难辞其咎,整个社会对治理雾霾的呼声越发强烈。

报告提出,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措辞从“重拳”治理上升到“铁腕”治理,在环境执法和督查方面回应了社会的诉求,彰显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

另一个民生重点问题是医疗改革。报告提出,要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并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医疗领域利益固化,一直是改革难以啃下的“硬骨头”。报告所言与“健康中国”战略一脉相承,意味着整个公立医疗机构多年来的以药补医将取消,以及医药生产流通企业也会相应做出重大调整,具有里程碑意义。当然,医疗服务价格坚冰要打破,常态化调整也势在必行。同时,医保异地结算也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

与此同时,就业、扶贫、教育,甚至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都属于关乎大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如报告提及今年目标之一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比2016年多1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教育方面,则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大幅度提升,但同时,贫富分化、地域差距以及环境问题开始出现,民生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获得感。而且,民生乃为政之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亦将有利于社会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