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良渚古国遗失后, 中原渐成史前东方文明中心(1)

2017-03-03 10:02:3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从启动于1996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到启动于2002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随着探索过程不断深入,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也不断丰满起来了。我们今天可以对这段历史做一个大致的描述。”2月26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赵辉在上海博物馆的“中国考古学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历程”讲座中,讲述了自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考古学界对文明起源问题的探索过程;并对良渚古城、石峁古城等几大重要史前文明聚落进行了详细介绍。讲座后,赵辉接受了第一财经专访。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去年结束的,还有一些工作尚未完成。事实上,30年来,有关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都是整个中国考古学界,至少是史前考古学界最为关心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工程内还是工程外,工程之前或之后,都有大量的人在关心和研究这个问题。你可以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看作30年考古学发展的一部分。”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赵辉这样说道。

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与研究表明,5800年至5300年前,中国大地上的文明灿若星斗。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河南濮阳西坡遗址及东北牛河梁遗址都是中心聚落诞生并产生明显社会分化的例证。此后,中国进入了古国时代前期。“我们能够明确说,最早的国家就是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之间。”赵辉在讲座中说,“与以后的文明比较,与同期文明比较,良渚都应该属于国家范畴。”并且,随着良渚古城考古发掘的推进,“良渚属于古国”的界定正逐步明确。

重建认知体系

历时14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大体结束,这距离李济对夏县西阴村主持考古发掘已有90年。中国考古学从肇始到发展,一路都与探索文明起源的历程相伴随。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学在中国的最初引入,正是对寻找中国文明之始这一迫切愿望的回应。

中国考古学从肇始到发展,一路都与探索文明起源的历程相伴随。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学在中国的最初引入,正是对寻找中国文明之始这一迫切愿望的回应。“古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成系统的。”赵辉说。在诸子百家留下的记录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远古的传说。而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则记录着远古传说中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以及当时部落间频繁战争,首领实行禅让制,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典籍将黄帝、炎帝作为中国文明之肇始,中华文明有5000年历史。在很长的历史阶段,这一认识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十分熟悉而理所当然的。

新文化运动汹涌而来。史学领域,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用西方整理古代资料的方法,重新梳理了中国史书。“他们认为,历史不断有各个朝代的学者在不自觉与自觉之间添加了自己的想象和解释,但后来者会误以为这是真正的历史。上古的记录本身就是很模糊,但后来者不断追加,造成了今天所见的历史。古史辨派的这个逻辑十分强大,传统的上古史体系因此彻底崩塌了。”赵辉说道。

一地瓦砾,古史辨派无法构建新的体系。此时,纷至沓来的西方考古学家、探险家逐渐将诞生于西方的考古学渐渐带入中国。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JohannGunnarAndersson)在河南渑池发现仰韶文化,并推论,这是中国远古文化之一种。“他为中国学术界展示了重建历史的另一条途径。考古学这个产生于西方的学问被引进中国。很快就有了在国外学习的年轻学者回国,组建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赵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