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未来三年的A股:一场源于IPO 属于IPO的狂欢(1)

2017-03-02 09:09:18    格隆汇(北京)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未来三年的A股:一场源于“IPO”,属于“IPO”的狂欢)

一、没几个人真听懂了刘主席在说什么

这几天资本市场最大的热点,估计就是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召开协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稳定发展等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副主席方星海、赵争平和李超就市场各界关注的问题一一“企业党组建设”、“野蛮人”、“资本大鳄”、IPO堰塞湖,等等,进行了解答,语言诙谐犀利,内容精彩纷呈。

但,多数人都是在向两个错误方向解读刘主席的讲话:

1、当八卦听,猜测“野蛮人”、“资本大鳄”是谁,会有什么下场;

2、当巨大的利空听,感觉从此IPO闸门打开,A股天会塌下来,赶紧跑路。

没几个人真正听懂了刘主席在说什么,甚至是完全误读了官方释放的信息。

刘主席表达的字面意思貌似非常清楚:IPO排队体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减少或暂停IPO对稳定市场的效果并不好,IPO堰塞湖的问题肯定要解决,目前市场不错,具备加大IPO的条件…………

许多人顺理成章得出了结论:刘主席的意思就是一个,IPO加大力度继续搞!

市场现实貌似也在佐证这个事实: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IPO在加速,从一开始的两天一只,到一天一只,到一天2只,最后到一天3只,速度越来越快。

于是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得出了第二个结论:A股完矣!

而我得出的是截然相反的结论:未来三年的A股,将是一场源于“IPO”,且属于“IPO”的狂欢。

二、A股IPO定价简史:一场无比纠结的分分合合

先说说A股IPO的折腾史。

我国股市的历史很短,而且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在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的过程中。IPO的历史展开来说,大概可以说一整天,而且2006年之前都没有一个成熟的法律体系,直到2006年才出台了第一部《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而且之后也是不断的进行修改。

但是简单按照发行定价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2005年之前,我国发行新股采取定价制度,简单粗暴,从最早的直接行政指定价格到行政指定20倍、30倍的市盈率发行。

2004年12月7日,证监会下发《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算是开始了一个新的篇章,就是采取询价的方法。但询价方法从2005年至今也是变来变去,而且中间市盈率的窗口指导也是变来变去。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贵州黔源电力作为试行询价的第一家公司,市盈率19.1倍;浙江三花股份作为最后试行询价的公司,市盈率19.97倍;仍然没有突破20倍的行政定价。

2009年7月,金融危机过后IPO再次启动,这次的新股发行证监会不再对新股发行价格进行固定发行市盈率(例如23倍)的管制,也放弃了新股定价的“窗口指导”,新股价格由发行人和承销机构根据市场报价协商确定。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上市公司联合承销机构一起联合抬价,催生了“三高”:新股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

这次三高发行的集大成者就是当时身披多个光环,彼时股神王亚伟站台的概念之王海普瑞(002399.SZ),148元发行价,原本只计划募集8.6亿元,IPO募集资金总量却达59.35亿元,超募近5倍,市值最高时达752亿元,甚至还超过2009年销售额为600亿的地产龙头公司万科的市值,三高发行的结果就是一地鸡毛,股价大幅下跌,现金在账上躺着无所事事。

2011年,新股开始出现较大面积的破发情形,即时谓的“破发潮”,个别新股甚至出现了询价机构数量不足导致的发行中止,此后,二级市场次新股大面积破发的局面出现,“三高”更为投资者所诟病,随着发行市场的恶化,2012年11月16日IPO再次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