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奔私公募频遭滑铁卢 王亚伟们会回头吗?(1)

2017-02-25 16:48:19    东方财富网  参与评论()人

私募基金行业如今可谓如日中天,数据统计表明,2016年底私募整体规模已经超越公募,成为各类机构中的中坚力量。但若论及私募掌门人们的出身,操盘手们来自保险、券商、公募、媒体等各行各业,其中公募派私募或许是投资者最为熟悉的。以王亚伟为代表,近年来投资者耳熟能详的江晖、莫泰山、彭旭、刘青山、吕俊、孙建冬等公募明星们纷纷自立山头,成立私募基金。但尴尬的是,多数公募明星奔私后很难重现昔日的辉煌,统计显示,在公募派私募中,2016年七成出现亏损。

聚焦这一族群,很多人在奔私后利用曾经的光环效应和积累的人脉迅速打开局面发行产品,但脱离了公募的投研平台,脱离了公募严格的风控束缚后,公募派私募中出成绩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公募基金追求的是相对收益,私募基金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并不是每位公募明星都能成功实现这种风格转换。

于是,昔日公募明星们或许会萌生回归公募之意,但根据圈内不成文的规定,公募基金经理这一行基本是准出不准进,操盘手若想重回公募,基本只能从事研究员或者是管理专户理财。

私募规模超越公募

近年来,私募基金地位逐渐提升,在与公募角力中占据上风。数据统计表明,2016年底私募基金的规模增至10.24万亿元,超过公募基金的8.36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基金认缴规模超过2.7万亿元。比较而言,这一数字在2015年底时约为1.5万亿元,一年时间接近翻倍。

同时,在2016年的业绩对比上,私募基金业绩更胜一筹。统计显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016年平均亏损3.35%,股票策略类产品平均亏损6.81%。同期,股票型和混合型公募基金平均亏损约10%。

私募基金地位的提升还反映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2016年上半年,在牛市行情的预期下,各家私募基金抢发产品;顺理成章的是,很多私募基金在营销策划岗上投入更多财力,记者采访获悉,彼时有私募开价年薪40万元从媒体挖人,知名私募甚至开出超过50万元的天价。

然而,随着私募基金快速发展,监管层也开始注意到了行业的种种问题,2016年,私募监管的各项新规接踵而至,涉及从备案、募集、内控到信披全方位的监管,业内人士因此戏称2016年为私募监管元年。

公募派私募业绩平平

英雄不问出处,私募基金经理们的出身可谓五花八门。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至2015年那轮波澜壮阔的跨年牛市中,私募基金吸引了很多公募明星们。

2016年年末的数据显示,在私募基金的各大派系中,公募派私募基金发行的产品最多,达到了942只,同为机构背景的券商派私募发行了897只,民间派私募则发行了603只。垫底的是出身媒体的私募基金经理们,属于他们的产品仅有3只。

虽然发行的产品最多,但从业绩方面看,公募派业绩明显逊色于其他派系。记者分别统计了每个派别前50只基金的平均收益,公募派私募的平均收益为17.48%,其余4个派系均超过20%,券商派私募的平均收益居首,达到39.18%。

公募派私募不仅平均收益乏善可陈,排名居首者的收益也相对中庸。数据显示,公募派私募中涨幅最大的为招焱投资公司江源管理的招焱对冲1号,2016年的收益率为96%,民间派中居首的是苏思通管理的蓝海1号,2016年的收益率为180%。创势翔旗下黄平管理的国创1号拿下券商派冠军,2016年的收益率为152%。

对此,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王群航对记者表示,很多公募基金经理在2015年的大牛市中跑赢大盘,于是选择跳槽去做私募,奔私后就遇到了熊市,基金经理的实操水平在2016年泾渭分明的市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成绩单看,奔私公募明星们在新环境下还不足以在股市搏杀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