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养老金入市等重大消息密传 投资者如何理解(1)

2017-02-19 17:25:52      参与评论()人

养老金入市、股指期货松绑、再融资有新规……近来,影响市场的消息不断传来,也扰动着投资者的神经。频频传来的消息到底对市场有何影响?机构进行了解读。

养老金入市有啥效应?

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社保局长会上透露:“目前,已有包括北京、上海等7省市,共计3600亿元的基本养老基金,开始委托进行投资运营,突破原来社保基金只存国有银行和买国债的限制,为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实实在在打开了通道。”

机构分析称,如果3600亿元养老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假定入市比例达30%,对应的入市资金有望达1080亿元。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养老基金入市初期股票投资比例应严控,可先期设定10%左右,或15%以内,需将流动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同时,基本养老基金投资,应首选高现金分红的大蓝筹。

广发证券认为,与社保基金及企业年金相比,养老金的收益水平长期处于低位,由于投资渠道受限,甚至无法实现基本的保值增值目标。通过拓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将养老基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作,养老基金入市能够提升收益水平,实现保值增值。

中信建投认为,从养老基金入市的资金规模来看,其所能带来的实际总量效应有限。结合2016年以来A股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养老基金加入股票市场将进一步增强机构投资者的绝对收益性质和低风险偏好属性,助力市场风格由公募和散户主导向“绝对收益特征”切换。此外,养老基金入市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而非为股市引入增量资金,低风险偏好属性叠加对“赚钱效应”的诉求将使得其风险资产配置节奏与基本面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总体来看,社保基金投资偏向于低估值、优业绩、高分红的中等市值公司股票。”

再融资新规是利好吗?

2月17日下午,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邓舸称,证监会调整了再融资规则。自此,再融资被收紧的传闻被监管层所证实。

据了解,现行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自2006年实施以来,在促进社会资本形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过度融资倾向。有些公司脱离公司主业频繁融资;有些公司炒概念;有些公司募集资金大量闲置,频繁变更用途或者资金脱实向虚;非公开发行定价机制选择存在较大套利空间,广为市场诟病。非公开发行品种主要面向有风险识别和有投资能力的特定投资者,但是有些投资者过分关注价差;再融资品种失衡,可转债、优先股等股债结合产品和公发品种发展缓慢。

证监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规范要求,并予以明确: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票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份的20%;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前次募集资金包括首发、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但对于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和创业板小额快速融资的,不受此期限限制。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除金融类企业外,原则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

这一新规对市场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安信策略陈果表示,再融资新规是与当前整个IPO的推进相互配套的。A股市场,过去很多人的认识是IPO的门槛高而进行再融资相对宽松,包括A股市场有非常明显的诸如一二级市场套利、壳炒作等等一系列特有的现象。陈果还表示,不能简单地说,再融资的调整是对成长股或是中小创构成了一个短期的负面影响,实际上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上市公司是不是有持续的内生性增长能力,“过去部分公司靠外延式并购带来业绩高增长使得内生性较强的公司稀缺性显得没有那么强,现在来看的话,有些公司的价值会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