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监管层降低银行理财收益获确认 下降是大势所趋

2017-01-13 09:08:22    东方财富网  参与评论()人

“我们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在各行中不高,但也有进一步下降空间。”1月12日,有国有大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1月12日有消息称,监管层引导银行下调理财产品收益。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多个渠道得到确认。

有城商行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上周中债登培训会议上,确有提及今年应注意控制理财规模,降低理财收益。

实际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各银行已普遍感受到来自资产端收益下降的压力。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上周(2016年1月2日至1月8日)共有812款人民币非结构性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为4.32%,较之前一周下降0.11个百分点。

多名银行资管人士表示,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是大势所趋,银行将主动调整,预计理财规模增幅将小于2015年。

资产端收益与资金端匹配失调

有股份制银行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总体收益率累计下行约100bp,但更为合理的,应下降150bp。“其实还是没有下降到位,今年我们会继续下调。”该人士表示。

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下滑,和2015年下半年开始盛行的“资产荒”关系密切。简而言之,资产端的收益已经难以支撑资金端的收益要求,银行难免要“撑不住”。

据一名城商行人士介绍,目前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银行拿到的资产价格在4.8%-4.9%,给到理财客户的利率在4.5%-4.6%,银行在中间只有0.2-0.4个百分点的差价收益。

原来的高收益资产哪儿去了?

首先是房地产项目和平台项目减少,或转向在债市直接融资,或由地方债置换了一部分。201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资金为股票以及打新资金配资,随着股市波动及配资清理,这部分收益大大减少。

“我们看2015年银行参与定向增发配资非常火,但其实业务规模占比不是很高。而且这类业务,本身证券公司有两融的资源,银行还是后来者。”有城商行资管人士表示。

此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香港市场的投资机会增多,但银行通过QDII以及RQDII的资金通路并不顺畅。

而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投资的债券市场,收益下降的同时,信用债违约风险则在增加。

理财规模的做大逻辑

据中债登统计,截至2014年末,全国银行理财规模为15.02万亿元。据银监会初步统计,2015年全年新增理财资金8.5万亿元,依此来算,理财规模增长36.14%。

相比2015年新增理财资金8.5万亿元,银监会初步统计还显示,2015年全年新增信贷资金为11.2万亿元。

有股份制银行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5年其理财规模增长约50%,但实际上,从下半年开始就在有意收缩扩张速度。2016年,其计划规模增速不超过20%。

另有国有大行资管人士也认同了20%的增速计划。

“规模扩张速度会有所控制,但是缩小规模,或者不扩张,是不可能的。”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详解了银行做大理财规模背后的逻辑。

虽然存贷比考核已经放开,但银行依然受到资本充足率的考核。对银行来说,资本金补充主要有三个渠道,一个是增资扩股,一个是上市后在二级市场融资或直接发债,还有内生性由银行利润补给。

就增资扩股和直接融资,部分银行并不具备条件。而整体而言,银行净利润增速下降,接近零增长,则是银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此外,银行存款“脱媒”,尤其是个人客户的存款流失,日益严峻。

出于上述因素,做大表外业务就成了银行的不二选择。而银行理财业务,很大程度上对接的是银行的表外资产。

关键词:理财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