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花10万发行200万迷你产品 私募“保壳”玩的也是套路

2018-05-30 09:18:57    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评论()人

因此随着私募“保壳”需求增加,一些中介机构也活跃起来。近期在私募朋友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发现有中介机构打出“包通过”的广告。对此中基协于5月24日发布声明称,近期发现部分违法中介机构和个人打着“登记备案包通过”“有协会内部关系催办”“保壳服务”“专业移除异常公示”等幌子,诱导和欺骗相关申请机构以获取高额中介费或服务费,赚取不法利益。

中介机构制造“保壳”产品

对私募公司来说,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后,还必须要发行首只私募基金产品,这也是私募“保壳”兴起的一个主要驱动力。

按照中基协2016年2月发布的《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私募基金公司登记成功后6个月内必须发行备案第一只产品,否则将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在6个月内成功发行首只产品的要求下,为帮助私募达到这一目的,私募中介机构相关业务也应运而生。

有专门做私募“保壳”业务的第三方中介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私募“保壳”业务上,中介公司的流程首先是根据私募实际情况,准备设计产品,备案及发行的所需要的信息。其次是私募产品的设计,以及开立账户。第三就是募集资金,提交中基协备案。第四就是备案完成之后,存续三个月时间,然后由中介机构操作清算业务。此外,上述中介人士还告诉记者,对于“保壳”的私募而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提供公章以及中基协后台的账号密码,而整个“保壳”的费用是10万元。

这类用于私募“保壳”的备案产品规模一般为2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其需要的资金和投资人都由中介机构来解决。上述中介人士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刚成立的新私募在市场上不好拿资金,因为新备案的管理人经验不足,所以多数会考虑发行一只“保壳”产品,然后再慢慢寻找募集资金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基协在5月24日的声明中明确指出,在办理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和自律管理过程中,协会从未指定或委托任何私募基金中介服务机构或个人代为办理或核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私募基金备案事宜。任何机构或个人许诺的所谓“包通过”“协会内部关系催办”“专业移除异常公示”都是骗局。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