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上市后喜提北京豪宅?小米员工:工资几年没涨了

2018-05-04 10:17:33  钛媒体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撕掉小米的利润化妆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把小米五百多页招股说明书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后,就像饥饿了很久的人吃到面包和牛排,感觉非常爽。

这可能是到目前为止,阅读这类招股书最愉悦的一次吧。它比一般的研究报告,精彩太多了,对各种业务的披露与分析,都非常劲道有料,当然也加深了对小米业务本身的理解。

今天我们先揭开小米的利润化妆术,看清小米的真实状态。粉饰过的财务数据不那么可靠,我将根据自己的财会基础,去理解并尽可能还原小米的经营状态,刻画出一副概貌图。

研发支出黑匣子与股份支付迷局

关于小米利润的化妆,先从我一哥们的遭遇聊起。

我朋友,去小米很早,用财富角度准确的衡量,小米上市后兑现股份期权,可买帝都三环豪宅一套。

在今早我恭贺“喜提二环豪宅一套”被他否认后(差点钱,咱就换三环吧?):

“我要换工作,待不下去,待遇太差了,去XX无人驾驶公司,怎么样”。

“小米挺好的,换个屁。你一个月多少钱啊,五万一月?”

“做梦。”

“三万一月?”

“做梦”

“你忽悠谁啊,你好歹也是中层啊,加奖金年入五十万?”

“呵呵”,“不走没盼头了,现在到手一万多,mmd,工资几年没涨了。”

前两年,一块吃饭就知道他大概薪水,几年过去了,毫无波澜啊。去年一块见一朋友,他也是吐槽老板画饼,“公司现在不涨工资,削减薪资费用,你们的期权马上可以兑现了”,这让他免为其难的接受了。

我朋友的情况,实际显示了很多经营信息。

从财会角度来说,就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利润调节问题:为了冲上市业绩,长期(两三年)不给研发人员加工资,并削减研发费用。采用股份支付的方式,支付实际薪酬,进而达到来粉饰利润的目标

通过招股说明书,找到两处资料,对比反应薪酬变化。

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

在2015~2016年之间:

公司研发费用支出从15亿元,增加到21亿元,增幅为39.2%;

而对应研究人员从2292人,增加到3441人,增幅50.1%;

因此,实际员工平均薪水是下降的。

在2016~2017年之间,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研发费用支出增加49.8%,而人员扩张数量52.5%。

这是财务层面数据情况。

在经营层面上,与此相对的即是核心员工的巨额期权池,也即是我朋友那种情况,上市后,将获得大量经济补偿,喜提帝都三环豪宅一套。

从经济业务的实质角度来讲:就是当期发生的员工薪水支出费用,推迟到上市后,分批或一次性确认,进行了“利润洗大澡”处理

当然,这种策略是“蓄意而为”还是“一不留神”,暂不下主观性结论。但这种方式,本质上扭曲了经营业绩和公司实际情况。

站在股东的角度讲,最终的薪酬费用都是由股东承担,但阅读时候,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误以为公司利润很好。

正如巴菲特对此做过论述:“如果期权不是报酬的一种形式,那它是什么?如果报酬不是一种费用,那它又是什么?如果费用不列入收益的计算中,那它到底怎么处理?”

当下小米的做法,是“符合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的”,不存在法律方面的瑕疵。容易造成的问题是,错误判断小米真实的利润情况

担心我的分析是有问题的,咱们来交叉验证一下:

1、看看有多少人收到期权激励

整个公司,5500名员工,拿到期权激励的员工。

其中研发人员高达5515名员工,剔除部分刚入职的,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是有期权的,加上其他部分核心人员,也就说比较高质量的员工(收入高的群体),是拿到了大量以股权支付,作为报酬的薪水收入。

而其中比例高达三分之一,说白了贵的人才,拿薪水远低于市价,财报上降低了总体人工费用负担。

激励也就算,但是这个比例之高,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恕我孤陋寡闻,真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公司。

反常即有妖。

小米作为高新企业,人力资本和成本是决定企业的经营竞争力重要因素,因此这个黑匣子让人看不到真是利润情况。

我们也可以看看公司自己的说法:

小米公司自己披露根据财会计价支付的薪水,这三年已经高达6.21亿元、8.14亿元、8.08亿元了,而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

    点击加载更多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相关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