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宇嘉:房产市场不会重演调控松紧周期的钟摆式循环

2018-04-19 09:06:28    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评论()人

今年一季度,在银行新增贷款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占26%,比2017年的39%和2016年的45%明显下降。这种情况下,楼市仍出现反弹迹象,显然表明症结并不在库存下降和供求紧张上,而很大程度是“去库存”政策效应滞后、金融条件仍宽松、地方楼市依赖、市场预期顽固等因素所致。

近3年的“去库存”叠加“降准降息”,带动需求膨胀和库存走低。目前,尽管“去库存”已入尾声,但近几年“稳增长”和基建扩张形成楼市“强依赖”,非热点城市政策并未同等力度收紧,典型的代表就是“限售”而非“限购”成为主导政策。

另外,基于地方和国企债务负担考虑,需要以低利率来降低转型阵痛,2014年中开启的“降准降息”通道尽管已在2015年底关闭,但基准利率一直保持在历史低位。同时,按揭政策自2016年底已收紧,并通过额度和占比“双控”抑制居民杠杆率,但居民借道消费贷款变相“加杠杆”的势头却开始转热。

2017年,消费贷暴增3倍,居民杠杆率从2016年的50%升至60%;2017年,开发商融资全面关闸,开发贷接近零增长,但自筹资金却“由负转正”,显示表外资金暗中接济。

另一方面,抢房和“摇号售房”背后是一二手房“倒挂”,大家预期倒挂部分将因未来房价上涨而抹平,由此导致房价上涨预期依然强烈。

不过,形势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以供求和库存、政府依赖和市场预期为代表的上述旧逻辑框架,已无法成为楼市走向的判断标准。

首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调控政策“双支柱”(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的新监管框架,也就是紧缩货币供应的时代已来临。近一个多月,全国两会及博鳌亚洲论坛管理层讲话更强化了这一点。

2017年,“去杠杆”重点是紧缩资金在金融体系中“空转”,楼市融资并未受太大影响,这是“准房贷”的消费贷泛滥、银行表外资金违规接济开发商的原因。

而到了2018年,“双支柱”调控的重点就是作为金融风险源头的地产。肃清消费贷乱象后,今年一季度,居民总贷款占比(36%)一年来首次下降。再加上“资管新规”、MPA考核、上层金融监管重构,表外资金暗度陈仓也不可能。近期,楼市资金面趋紧,快周转、降价入市、寻求合作等已成为开发商的新策略。

更重要的是,近期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摩擦,一方面是全球退出货币宽松后争夺资金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对全球化产业分工链条上的排位竞争。

我国要想巩固全球化分工已取得的成果,让产业链不转移,同时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向芯片、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价值链高端爬升,就得抑制资金向地方政府平台(过剩产能、淘汰国企)、房地产流入,就得抑制高成本地租、高成本融资,只有这些“租子”的成本降下来,只有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无论是保持全球产业链地位,还是向上攀爬,才有希望。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