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中国一重在改革创新中找回“精气神”

2018-03-28 13:39: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曾连续24个月持续亏损的我国重型装备“航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从改革用人制度入手,重新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激发了职工创新热情,使曾经迷茫的干部职工又找回了“精气神”,2017年一举扭亏为盈,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2.95亿元,同比增长221.27%;实现利润1.08亿元,同比增利55.82亿元,这些实践为国企改革提供了样本。

市场倒逼生产:成本核算到每个岗位

“跟客户约定的交货日期快到了,现在生产能否保证按期交货……”在中国一重早间运营调度会上,一名负责营销的常务副总裁的提问像连珠炮,项目承接部门、技术部门负责人谨慎回答,生怕因本部门造成对客户的违约。中国一重每天7点30分的例会由来已久,公司改革以来,原本四平八稳的“早会”却不时透着“火药味”。

“以前例会的主持人是生产部门,车间生产什么,营销就卖什么;现在例会由营销部门牵头,不但要汇报生产进度,通告质量问题、交货时间,还要将客户的意见直接反馈给研发、生产、管理部门,用市场倒逼生产。”铸锻钢事业部财务总监周金波说。

自2014年开始,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中国一重开始显得“不适应”,企业连续24个月亏损。面对困境,中国一重开展全员大讨论找准了“病根”:长期形成了等订单上门的惯性,思想上没能及时适应市场角色。

“市场需求就是努力方向,为提高管控成本和生产效率,企业通过内部模拟法人、精细化考核等措施,将成本核算到每个岗位和部门,树立全员市场意识。”周金波举例说,改革后铸锻钢事业部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其中炼钢分厂去年吨钢成本由过去的7400元降至5600元,仅钢水成本就降下2亿元。

铸锻钢事业部炼钢分厂工人李明说:“以前我们不考虑成本,现在企业通过考核把节约能源和个人奖励结合,不仅成本下降,个人收入也增加了。”

干部“起立”:对用人制度动“大手术”

中国一重一度有在职员工近万人,其中各类管理人员占比曾高达14.6%。僵化的管理体制带来的是干部推诿扯皮,职工缺乏干事热情。“改革首先要从干部改起。”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说。

“由于废品率达到10%,2016年炼钢分厂4名领导被全部‘起立’,经过层层考核,原来4个领导仅有1个聘上,其他3个都变成了一般员工,如此改革力度建厂以来从未有过。”炼钢分厂副厂长关军学说。

针对层级多、效率低的弊病,中国一重将19个管理部门精减至13个,撤销总部职能部门业务科室69个,取消二级单位所属制造厂生产工段、行政办及生产管控中心109个。在削减干部职数的基础上,对二级单位和总部职能部门领导班子进行市场化选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