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9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市、上海市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共有产权”逐渐成为舆论热点。
“意见”中指出,支持北京市、上海市深化发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工作,对共有产权住房进行大胆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实际上,共有产权房这种符合住房长效机制的举措,在上海、北京和南京等城市已经落地。那么这些积极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的城市,目前的执行情况究竟如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上海拟建55万套共有产权房
作为全国最早试行共有产权制度的城市,上海于2009年出台了《上海经适房管理试行办法》,其中首次明确提出“有限产权”的概念。至2016年2月29日,上海在出台的《上海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管理办法》中,将共有产权房从经适房概念中独立出来,同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征收安置房一起,构成上海“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在未来规划供应量上,上海在“十三五”住房发展规划中提出,“预计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4500万平方米,约55万套”。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绝大多数共有产权房源位于中心城区。
在城区地段打造保障房,如何控制成本是关键。据介绍,上海的共有产权房通过控制建造规模和成本,来降低购房家庭的买房压力。以浦东航头镇的瑞雅苑为例,两居室的共有产权房屋总面积仅65平方米,且交付时为毛坯房。
安居客首席分析师张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些年,各地都在有计划、有效、因地制宜地推进共有产权和廉租房等保障政策落地,但不论是上海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共有产权房方向,还是北京针对首套刚需人群的共有产权房方式,相关措施都将在2018年进一步得到优化。最终能将成功经验传递到全国,满足更多居民合理的购房需求。
北京共有产权房成2月楼市主力
2017年9月,北京正式发布《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并明确了未来5年供应25万套共有产权住房的目标,着力满足城镇户籍无房家庭及符合条件新市民的基本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