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午9点半,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下沙园区内,海关关员正通过监控屏幕对进口跨境商品的实时通关情况进行监控。“嘀,嘀,嘀……”一个接一个的跨境电商进口包裹通过流水线进入X光扫描设备,接受海关监管。这些包裹来自世界各地,完成通关作业后将被装上快递车送到消费者手中。进入2018年,杭州海关已验放杭州综试区跨境零售进口商品370万单,实现“开门红”。
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在杭州、郑州等城市设置13个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商正面清单商品超过2400种,分布在家电、鞋靴、箱包、食品、配方奶粉、婴幼儿纸尿裤、童装等领域。面对与日俱增的贸易量,如何确保监管到位、通关有序?海关给出的答案是:向科技要效率,创新监管方式,提高通关速度,让消费者和商家轻松“买全球、卖全球”,推动外贸“优进优出”。
科技创新,海关监管“耳聪目明”
跨境电商是新业态,与传统贸易模式相比,具有碎片化、小额化、高频次特征,给海关监管提出了新课题。
“如果按照传统货运监管模式,我申报一票货要在报关大厅和货站之间跑六趟。”广州荟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关务经理林溢滨指着电脑屏幕说,“现在用海关这个系统,只需要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能完成通关。”
林溢滨说的“这个系统”,是海关总署开发的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托这一平台,跨境电商业务实现了从审单、查验到放行全程“线上”运行,减轻了企业申报压力,满足了电商快速通关要求。据广州海关统计,去年“双11”当天,该系统验放跨境电商1619.5万票,创历史新高。品牌服装、化妆品、箱包、保健品等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进口商品。
在杭州综试区下沙园区,海关关员郑彬彬正和同事一起对保税仓内的跨境商品实施盘库。他们手中拿着一台外观与手机类似的设备,在对跨境商品实施扫码检查。这个设备的全称是“跨境物联网手持移动设备”,是杭州海关自主研发的监管工具,有了它,海关跨境商品监管实现了“耳聪目明”。
“利用这个设备,关员在对跨境商品实施扫码检查时,能迅速获取该商品的品名、上架时间、库存等信息,还能立即对存疑商品下达布控查验指令。”郑彬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