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7月1日以来,《中医药法》已经颁布实施半年的时间,该法在各地的落实情况如何,在推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和阻力,在深化医改中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成为业界关心的焦点。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省市在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等方面出台了实施细则,多地积极推动中医药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但随着两配套细则的陆续实施,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备案制下中医诊所的监管难题也不断涌现,完善监管体系将成为中医药系统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调价格、入医保等政策陆续落地
《中医药法》在“保障措施”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定价格管理权限,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值;按照国家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那么,半年多来,这些“含金量”较高的保障措施在各地的落实情况怎么样呢?
据了解,截至目前,河北、内蒙古自治区、青海、山东等省在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山东、安徽等省在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广东省在落实政府投入政策等方面已经出台了配套细则。
其中,河北省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中医诊疗类包括中医外治、中医骨伤、针刺、灸法、推拿疗法、中医肛肠、中医特殊疗法、中医综合共计126项,较原来的97项增长29项,中医类项目价格平均提高55%。此外,河北还将把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将逐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实行中医医院与同级综合医院病种定额标准相同的支付政策。
“让中医药服务更大范围内支撑医改,比如很多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运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包括按病程收费这个模式,应该更加合理化,比如同样是1万元,运用现代医学可能只能诊治一个或两个病人,但是利用中医药方法的话可能能治愈20个人、30个人,从这方面来说,中医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田兴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