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限塑令”要体现“令”的威严和执行力

2018-01-19 09:25:36    中国质量报  参与评论()人

从10年前出现,之后每年都会被人关注热议的词——“限塑令”,这几天又热了起来。这主要是因为,2018年是“限塑令”实施10周年,赶在这个时间节点,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的消息,回顾“限塑令”10年得失,邀请社会各界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建议,引起社会关注。

从这几天及之前民众对“限塑令”的热议内容看,绝大多数人是支持限塑的,并希望尽快收到成效。不过,回顾我国限塑这10年,应该说该政策的效果与民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距离。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在“限塑令”施行之初的2008年,中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就高达30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而10年之后,买菜大量使用免费塑料袋等老问题仍在继续,而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也给中国的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带来了新的困扰。根据媒体此前披露的数据,2016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

对此,清华大学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王洪涛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塑料袋两毛钱”的“限塑”措施已经不能有效遏制白色垃圾的“野蛮生长”。加之快递、外卖等大量塑消耗料袋的新业态的发展,对白色垃圾的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新的限塑措施势在必行。从另一个角度说,呼唤新的“限塑令”,也意味着旧的“限塑令”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一“退”,自然是有些尴尬的。虽然不能如一些网友所说,实施了10年的“限塑令”早已“名存实亡”,但其政策效能不足、处罚威慑低、监管不力等情况确实存在,而该政策缺少对新业态的预判,也暴露出政策设计落后于现实发展的问题。事实上,“限塑令”真正该反思的地方,是政策制定之初的逻辑起点就有一些偏差。“限塑令”是基于“谁使用谁买单”的原则,从需求端发力以求达到“限”的目的,但目前市场和消费者已经渐渐对这种调节杠杆产生麻木心理。大多数消费者都不在乎为使用方便的塑料袋或餐盒额外付出两三角钱的代价;而商家为了揽客也不想在这点小钱上抠门儿,愿意为消费者“免费”提供。双方你情我愿,达成默契,就让“限塑令”慢慢变为“卖塑令”,并最终沦为一纸空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