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郭台铭代工帝国转型关口:鸿海大举进军新能源产业(3)

2017-12-26 16:21:10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此前,于今年的10月19日,台湾印刷电路板企业臻鼎-KY举办股东临时会,通过了子公司鹏鼎控股申请A股挂牌案。鹏鼎控股冲击IPO,拟于深交所募资54亿,用于印刷电路板扩产项目。而根据其披露的数据,臻鼎持股鹏鼎控股约81%股权,而臻鼎控股第一大股东则为鸿海旗下全资子公司富士康。这意味着,如果鹏鼎控股成功在明年底前上市,将会是鸿海集团首家子公司在中国挂牌成功的案例。

  盈利之困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布“富士康拟登录A股”当晚,鸿海还一口气披露了四个赴大陆投资案。包括1.2亿美金投资富智康(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5亿美元投资富智康电子科技(南京)有限公司、5000万美金投资联谱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及1500万美金投资富圣光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前两个公司为手机研发生产领域,后两个企业涉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光通讯、新能源汽车领域。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鸿海科技在大陆总共投资了143家企业。截至今年12月,鸿海科技核准赴大陆投资额为114.27亿美元,实际赴大陆总投资额为86.62亿美元。

在郭台铭急于转战大陆及布局新兴领域之时,足见鸿海对未来发展的担忧。

11月14日,鸿海精密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营收为1.08万亿元新台币(约2380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第三季度净利润为210.28亿元新台币(约合46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346.35亿新台币,同比下滑39.3%,这是9年来的最大降幅。

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苹果为iPhone X采用了对技术要求苛刻的面部扫描传感器,这一决定最初让部分供应商的生产陷入困境,也阻碍了鸿海的生产。

其2015年财报显示,苹果业务占据了鸿海53.67%的营收,因此,一定程度上,鸿海业绩好坏,全靠苹果的“表现和发挥”,这个硬伤不得不刺痛鸿海。深受成本上涨和利润率微薄困扰的鸿海,正在努力摆脱纯代工模式。

在日前的广州财富论坛上,郭台铭坦言,最反感别人说自己是世界最大的“代工厂”,“我们的产品精准度很高,也为客户提供量身定造的服务”。

首先,在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层面上,早在2011年,郭台铭就透露将会在未来几年内部署100万台机器人到工厂当中,解决劳动力问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