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3年 超1亿人喝上了“南水”

2017-12-13 15:19:1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12月12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3年以来的总体情况。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耿六成表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3年来,在保障受水区居民生活用水、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应急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是我国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示范工程。据统计,3年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益人口超过1亿。

南水北调工程从2002年12月27日开工,历经12年艰苦奋战,东、中线一期工程先后于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通水,如期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建设目标。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提高了沿线40多座城市的供水保证率。工程通水以来,水质总体向好,东线工程水质稳定在规划的Ⅲ类标准,中线工程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中线受水区水质明显改善。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为了强化水质保护,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严格落实各项规划和措施,如期实现东、中两线治污环保目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环保司司长苏克敬说,“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国家通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投资180多亿元用于丹江口工业点源面源污染治理、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开展北京、天津与水源区的对口协作,北京对口湖北、河南,天津对口陕西,截至2017年底,北京、天津共支持水源区30多亿元600多个项目,形成南北共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中央建立了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制定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库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促进水源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绿色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实施调水和治污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生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监测分析,2015年至2016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回升0.5米,实现了16年来首次回升。南来之水还为受水区水环境保障贡献力量。中线工程为北京市补充清水,保证了卢沟桥、颐和园和城区等重点区域的水质安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