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共享单车洗牌下的车厂:曾经机器不休 如今工资拖半年

2017-11-21 17:19:1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一家自行车厂房里空无一人,地上堆着大批零部件

  一些加工自行车配件的小作坊生意不如从前,但还在坚持生产

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生活了几个月的小镇,刘芳(化名)转身踏上了一辆开往保定方向的长途车。车门关闭的瞬间,刘芳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她知道自己不会再回来了。

刘芳,20岁,河北保定人,9个月前,她辞去了北京一饭店服务员的工作,来到王庆坨镇一家自行车生产上班,只因为好朋友邀请她,“快来,这里现在有好多共享单车的订单”。“她说他们公司忙都忙不过来,几乎天天在加班。”刘芳说。

王庆坨镇,位于天津市武清区。这个被外界称为“中国自行车第一镇”的小镇,常住人口只有4万多人,但聚集了六七百家各类自行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2万多人在从事与自行车有关的工作,套用镇上一家零部件企业负责人的话来说,“几乎家家都有从事与自行车相关工作的人。”

2016年2月,王庆坨镇政府网站公布了镇“支柱产业概况”——自行车产业占全镇GDP75%,吸纳全镇60%以上劳动力,自行车产量占全国年产量七分之一。

  曾经辉煌

  人休机器不休 工人几班倒

王庆坨镇离北京不到100公里,开车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进入小镇前,首先看到的就是矗立在公路边的大幅标语—— “中国自行车产业基地王庆坨欢迎您”。进入11月的王庆坨镇,分外的安静。街上的行人很少,偶尔能看到骑着电动车的村民。

“很多工厂都停工了,工人早就走了很多。”路边一家饭店的老板老李正在算账,几十平米的店内空空荡荡,“又亏了不少。”

老李的饭店今年3月才开张,彼时,小镇20多家企业都接到了共享单车的订单,工厂忙碌,接连加班;老李也忙碌,从早上6点,一直到晚上9点,最多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超过了1000元,这让老李暗自窃喜,他悄悄算了一笔账,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几个月后,投入的15万开店的本钱就能挣回来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