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中国重典治污渐成常态 做大绿色GDP谋增长新径

2017-09-12 16:53:02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正在进行第四批环保督察。截至9月初,立案处罚数量已超5600家,罚单突破2.8亿元人民币,近300人被拘留。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从确立终身追责制,明确损害生态环境和资源将影响官员仕途,到密集派出督察组巡查地方环境问题;从限产停产,到关停达不到排放标准又治理无望的小工厂,“重典治污”正成为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常态。

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中共十九大后环境保护措施料将更加严厉。

  中新社记者 刘文华 摄

过去数十年粗放式发展使中国欠铝烁叨睢盎肪痴”。据中国环境保护部数据,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不达标者高达四分之三;6000多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处于“较差”和“极差”级别的监测点合计超过六成。

在此情况下,能否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绿色”作为未来发展议程的底色,不仅关乎民生,亦直接影响外界对中国前景的信心。

有海外观点认为,考虑到“刮骨疗毒”带来的痛苦,中国“向污染宣战”可能止于口号。

对此,中国第三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已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出空前决心。

近年来,中国密集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进绿色发展。继2015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后,仅2016年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文件就超过20件,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逐渐完善。

目前,中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均已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也已实施。今年上半年,中国环境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按日连续处罚数额超过6亿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有余。

“地方政府、企业和国际社会千万不能低估中央重拳治污的决心”,在张孝德看来,生态环境保护料将成为继反腐之后中国又一个力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重头戏”。“预计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会在环保和生态文明方面出台一批更严厉的措施。”

也有人担忧,环保力度持续加码,可能使刚刚跃上增速6.9%“小台阶”的中国经济发展承压。

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历来是个难题。不过对中国来说,这是个披沙拣金的过程: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受到冲击的企业和产品,往往是经济转型升级要甩掉的累赘,而低污染、高质量者则将因此迎来发展“风口”。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前段时间中国坚决取缔的“地条钢”,就是高污染、低品质的典型。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顾建国的话说,如果允许这种劣质钢材存在下去,不仅扰乱钢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还会影响中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

张孝德称,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大环保力度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降低能耗、优化产业结构,用绿色GDP代替用高污染、高能耗换来的GDP,这是双赢。虽然短期内经济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终将走向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同时,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也会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机遇。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实现减排、节能、控污、废弃物再利用等目标需要投入,需要服务,需要就业,自然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