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绿地瘸腿走路:狂砸500亿的商品直售毛利率不足1%(3)

2017-09-04 10:31:09  国际金融报    参与评论()人

2016年初,绿地在上海成立第二大跨境保税仓—青浦跨境贸易基地。绿地2017年半年报显示,辽宁本溪市综合保税仓正在建设当中,预算投入为2500万元。

但遗憾的是,上述的一切引流效应均没有数据支撑。

严跃进坦言,对于类似大消费的概念,应该说绿地还在积极推进,但其相关“商品销售+地产”的挂钩信息比较少。

如果不玩商品直售

把历史的时钟拨回到2015年1月21日,当时绿地在召开2014年业绩发布会。

发布会上,绿地集团董事长及总裁张玉良满面笑容地表示:“大消费是我们接下来重要的经济成长点……外国人来做中国人的市场,我觉得不应该,如果我们能把外国的东西拿到中国来卖,也蛮好。”

接下来,绿地的商品销售业务便安上了发条,滴滴答答地转了起来。

2015、2016两年绿地在商品销售及相关产业上投入的成本分别为340.43亿元、158.34亿元(两年投入合计近500亿元)。

如果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两笔成本费用能在当年拿下多少土地?

记者根据绿地拿地的平均土地成本估算,2015年可增加378万平方米的土地,2016年可增加104万平方米。

具体估算过程如下(注:平均拿地成本=权益土地金额/权益土地面积)。

绿地2015年年报显示,较2014年新增项目储备69个,权益土地面积8075亩(约538万平方米),权益土地金额484亿元;2016年,新增土地储备项目68个,权益土地面积558万平方米,权益土地金额846亿元。

由此可得,绿地2015年的平均拿地地价约为8996元/平方米,2016年的平均拿地地价约为15161元/平方米。

再反过来用2015、2016年的两笔成本费用,340亿元和158亿元,除以当年平均拿地成本,便可得出上述结果。

之所以这么计算,无非是说明,绿地进军商品直销的代价,就是两年内错失了48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

绿地战略布局商品销售,是否略显莽撞?

毕竟,曾经要与万科争老大的绿地,现在掉落到全国房地产企业销售规模排位赛的第五名。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商品销售虽然毛利率低,但周转率快,绿地布局商品销售及相关产业可以对抗房地产调控的周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