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我见证中国水电提速(2)

2017-08-29 14:57:03    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评论()人

1970年11月,一机部、水电部就葛洲坝工程中的水轮发电机组召开设计生产会议,确定机组容量为17万千瓦,转轮直径11.3米,采用4叶片的A30转轮。但是当两台17万千瓦机组投料后,发现选用的叶片材料并不合适,无法保证机组的安全运行。之后进行了两次技术调整方案,最后在1974年2月确定了最终方案,葛洲坝二江电厂7台机组中的两台17万千瓦机组由东方电机厂制造试验机组,5台12.5万机组由哈尔滨电机厂生产,大江中的14台小机中8台由哈尔滨电机厂生产,1982年机组制造完工。这时候,我担任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哈电机”)葛洲坝机组试制总负责人。

在葛洲坝机组的研制过程中,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非常典型。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课题是企业提出来的,然后和高校、科研单位结合起来攻关。哈电通过内部协作、联合攻关也掌握了一些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葛洲坝12.5万千瓦机组开创了世界上最早在定子线棒绝缘成型技术上采用一次模压成型工艺的先河。这样,葛洲坝12.5万千瓦机组率先在世界上采用多胶环氧粉云母带与半导体层一次模压成型的新工艺。2006年,在第一届水力发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我在总结我国大型水电机组技术进步的历程时,把此项技术作为我国大型水电机组技术进步三大关键技术之一。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哈电机开启了“三峡时代”。当时在三峡左岸,哈电机还只能做一个寂寂无闻的分包商,而在三峡右岸机组制造中,哈电机以其“独门绝技”,实现技术上的两大突破——开发的优质新型转轮为机组提高了稳定性,攻克了水轮机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带的难题;全空冷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国外水电强国对全空冷水轮发电机极限出力为60万千瓦的设计理念,开创了大容量全空冷发电机运行的新时代。

白鹤滩水轮发电机组漫长的研发过程

1988年,我调入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下称“哈电集团”),兼任水力发电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作上与三峡工程和中国三峡集团联系更加紧密了。

其后,科技部把白鹤滩百万千瓦机组列入重大研究课题。围绕白鹤滩百万千瓦机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哈电集团与三峡集团合作很好,联合国内知名研究院、研究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组成7个攻关团队,将产、学、研、用相结合,在三峡集团大力支持下,课题研究项目进展十分顺利,获得了一大批新理论、新技术、新测试分析方法及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