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财科院:企业成本上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2017-08-03 13:31:08    中国财经报  参与评论()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8月1日发布的《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报告显示,从实地调研情况看,企业税费等六大成本上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全面部署降成本有关工作。2017年上半年,财科院调研组分赴位于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的9省进行实地调研,并开展了近1.5万家企业参与的线上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课题组负责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介绍,降成本的成效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从线上调查数据看,对于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26.4%的企业认为成效非常好,36.8%的企业认为成效好,34.8%的企业认为成效一般,2.1%的企业认为成效较差;对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政策措施,认为非常好和好的企业占到了63.2%,只有1.3%的企业认为成效差。其他方面的降成本措施、成效,企业的认可度也都很高。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2016年国务院减税降费政策目标已经实现。通过全面推行营改增,采取大规模结构性减税举措,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更大活力。从全国整体情况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从2014年开始呈下降的态势。

与减税降费见效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推进“放管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难度大、见效缓慢且后续改革繁重。虽然全国上下在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围绕投资、生产经营、市场准入、资质资格、进出口、创新创业等领域,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但由于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晰、中介收费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空间依然很大。

报告指出,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各级政府通过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深挖企业融资潜力。但银行普遍将防范风险放在金融治理的首位,采取大额授信权限上收总行的集中管理模式,推行“一刀切”的限贷政策,抽贷、断贷现象严重。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短贷长用”现象非常普遍,带来不小的金融风险。

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政府通过推动改革创新降低物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流通成本下降,合理减轻物流企业非税负担,增强物流企业发展动力,整合要素资源,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但多式联运和信息化水平偏低、货物中转装卸消耗过大、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也亟待关注与有效解决。

在降低用能成本方面,建立用电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取得初步成效,直供电政策深受企业欢迎,但是受电网企业独家垄断买卖电力格局、利益藩篱难以突破的影响,上述改革仅处于试点阶段,力度有限,还需进一步推进改革,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报告指出,从中央、地方合作层面看,调研省区针对中央明确的降成本六大领域进行具体细化,出台了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政策措施,同时注重财税、社保、金融、电力等改革的相互结合,加强部门联动和政策协调,切实保障政策落到实处。从宏观政策来看,降成本与“三去”“一补”形成“组合拳”,发挥出更大的政策效应。

报告也指出,制约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从来都是复杂且多元的,彻底破除这些障碍应当从战略层面找准定位,不能过多依靠“一事一议”的方式,需要从整体上完善制度顶层设计,为企业提供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及政策环境,从根本上推动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