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创新驱动引领制造业做大做强(5)

2017-07-21 14:43:37    中国证券报  参与评论()人

2.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

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如汽车制造,中国企业还停留在国内竞争的水平,难以到发达国家市场上与跨国公司在其“家门口”进行有效的竞争。在一些行业,中国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相应的研发能力。整体升级需要从依赖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从依赖投资和劳动力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

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低成本优势不断减弱

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是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5亿人,占总人口的10.8%,且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53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表明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4.在一些行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处在价值链的相对低端

由于品牌、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同生产活动相关的本土价值创造较为有限,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尤其如此。另外,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低端的生产组装活动面临来自低收入国家的严峻挑战。

5.传统工业制造仍滞后于新型消费需求

一方面,传统中低端工业产品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消费者买不到高品质的产品。传统初级产品加工业,由于需求不足,生产增速减缓,而一些真正顺应市场需求、令百姓喜爱的质优价廉或货真价实的产品,却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百姓的消费需求,因此不得不远赴国外抢购,或去“海淘”。

从总体上判断,未来几年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巨大,机遇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实现更加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1.大力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要将客观环境的约束转化为主动战略调整,将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化作机遇,实现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需要配套措施及观念意识的转变。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指引政府从资金、税收、人才、知识产权、放开管制等方面入手,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要多采用“普惠制”的支持手段,比如税收政策、后补贴政策、奖励政策、采购政策等,要在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改善金融支持、吸引优秀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创造市场化创新机制和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