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自贸区宏观审慎管理如何升级

2017-07-21 14:43:37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按《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新一轮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对照国际最高标准,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区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造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升级版。

作为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较早在外汇管理上先行先试,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从宏观层面看,针对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对外债规模、货币错配、短期资本流入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在外债规模方面,区分区内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银行设置不同的净资产比例作为外债规模约束。在防范货币错配风险方面,根据对本外币设置不同的风险转换因子,引导融资主体多采用人民币融资。在防范短期资本大量流动方面,对期限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借款和一年内的短期借款设置不同的期限转换因子,引导融资主体多融入长期资金,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

在今年4月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7个自贸试验区挂牌后,我国的自贸区已达11个。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自贸区仍然存在管理法规体系不健全、统计监测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整体性不强等问题。除了上海自贸区外,其他自贸区尚未形成宏观审慎分析框架,宏观审慎工具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充实。

随着各项改革推进,多个自贸区现行正面清单思路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已不适应区内管理目标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完全适应简政放权的需要。截至上半年,现行有效外汇管理主要法规仍有200多件。法律法规数量多,普通涉汇主体难以完全了解、掌握。此外,缺乏统一规范全流程的基础性法规。二是不能适应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需要。一方面,正面清单的法规体系难以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际标准相衔接。资本项目可兑换尽管不像经常项目可兑换一样有国际统一标准,但还是有一些基本要求,如负面清单管理等。另一方面,随着资本项目逐步放开,相关的外汇业务和外汇行为日益增多,以"正面清单"逐一规范资本项目交易也不现实。三是难以适应流出入均衡管理要求。现行《外汇管理条例》虽然提出了流出入均衡管理的原则,但总体上仍以规范流入结汇为主。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深度融入世界,外汇形势变化必将更为复杂,之前的法规框架难以适应当前对跨境资金的流出入均衡管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需求。四是基于行为监管的模式,难以适应从行为监管到主体监管的转变,同时立法多以合规性监管为主,监管有效性不高。宏观层面上,除了上海自贸区外,其他自贸区尚未形成宏观审慎分析框架,宏观审慎工具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