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中国城镇化率超70% 后端红利如何发掘

2017-07-10 09:26:56      参与评论()人

苏琦/文

日前社科院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全国约70%的人口已经实际进入城镇及其周边地带,这意味着我们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0%。对于期待城镇化红利能够成为引领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人们来说,这似乎多少是令人感到“意外”的。

“意外”主要来自许多人对城镇化能对基建投资和重化工产能产生拉动效应的期待。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这一数字表明我国大规模城镇建设和基建将完成,而这将大大减少对高耗能的钢铁、有色、建材的需求,并且预计会带动三分之一能源需求的下降。

中国居然这么快就已经进入城镇化红利期的后端,自然与长期过于强调户籍意义上的城镇化,因此对城镇化率的预估存在偏差不无关系,事实证明,以常住人口进行城镇化率测算才能更为准确把握中国城镇化进度和水平。而对标志着中国近40年来改革开放巨大成果的高城镇化率水平迅速到来感到意外,则充分表明人们的观念未能与时俱进,沉迷于传统基建型城镇化红利,无法以新视角来解读和把握城镇化的平台型红利和消费型红利。

种种迹象表明,在城镇化的大平台上,人们对科教文卫等各种公共产品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势力。而即使在基建领域,城镇化本身也还有很多投资空间,这既体现在各个城市和城镇本身基础设施的更新完善——不少城市在洪涝期间的糟糕表现充分凸显此一投资需求的紧迫,也体现在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上,后者投资空间更为广阔,投资回报率也更可期待。

想更好地发挥城镇化的平台型红利,除了围绕各个城市本身做文章外,接下来重点要解决的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互联互通。只有在这样一个有机互联互通,资源循环对流的网状结构中,城镇化的平台效应才能倍增,而只有身处这样的一个网状空间和平台上,而非身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对隔绝的一个个孤岛上,作为一个“城里人”才有意义,城镇化的平台型红利才能变为现实。

目前各地热火朝天的同城化和一小时生活圈运动正成为构建网状化城市结构的重要推手。在这其中高铁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充分拉近了人们彼此间的地理和心理距离,还通过促进彼此间更密切的物质文化交流实现了“市”的一体化,并通过“市”的一体化反过来推进了城与城之间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