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宇嘉:城市“抢人大战” 折射竞争力和创新发展新内涵

2017-07-06 11:18:05      参与评论()人

  随着各高校应届毕业生逐渐告别校园,近日各地的人才“争夺战”硝烟弥漫。加入争夺人才的城市,不仅有作为传统人才高地的北上广深,成都、南京、武汉、西安、合肥、长沙等二线城市,在这个毕业季里也纷纷抛出了重磅“引凤计划”。

  过去,各大城市想要网罗的人才,一般是院士、杰出青年、长江学者或至少是博士等处在金字塔尖的高级人才。现在,则是让天下英才为己所用,大学本科毕业生等一般人群也成为引进重点。这些地方政府祭出了包括全面降低落户门槛等各种“招才利器”。

  例如在4月份,西安提出“5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6月23日,武汉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6月29日,长沙提出5年吸引100万人才。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成都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蓉漂”计划,以房引人、产业引人和服务引人“三结合”——首先,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建设,外地本科毕业等来蓉应聘的人才可提供7天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其次,产业新城投放人才租赁住房,实现“蓉漂”安居乐业;最后,实施人才服务“一卡通”,着力建设“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全环节人性化的人才服务链。

  以上种种措施意味着,地方主政者对于城市竞争力内涵的理解开始发生改变——在城镇化“上半场”,地方政府往往偏重于城镇占地、投资、建楼等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即“建城”。而在当前,当人口红利衰减、要素高成本、地方高债务、城市病突出等现象愈演愈烈之时,“建城”趋于式微,城镇化转入“下半场”即“建市”,回归如城市规划的鼻祖简·雅各布斯所言的城市本质,即人的集中和多样化生活的融合。也就是说,城市不能仅有“城”之金玉外表,还要有“市”之生机内里,城市要以人口密度和人的交互来定义。

  城镇化“下半场”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大城市化”,即人口更加倾向于涌入就业机会多和产业升级快的大城市。近年来,广州、深圳、武汉、郑州、成都、长沙等重点城市每年流入人口在20万~50万。特别是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单中心”人口大省,省内人口向省会城市大规模积聚,而非省会城市往往呈现人口“净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