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实名制后,无人机如何破解监管难?

2017-06-20 09:47:03    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评论()人

5月1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下称“规定”),民用无人机从6月1日正式对质量250克以上(含250克)的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对于已经拥有无人机的单位和个人,需在8月31日前完成实名登记。

不过,实名登记系统很快被爆出存在无法对填写内容进行真实性认证的漏洞。被称为无人机“黑飞”监管的第一步似乎“出师不利”。

实名制真能解决无人机“黑飞”问题?实名制后,无人机行业还需要如何规范?国际上对无人机“黑飞”的监管办法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无人机扰航愈演愈烈

何为“黑飞”?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分会副总干事孙卫国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按照现行的《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的规定,所有飞行均需得到批准。不过要说明的是,该条例是2003年发布的,当时并未考虑到无人机的情况。”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民用无人机中消费级市场以每年5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无人机保有量已经达到数十万架,有约400家单位从事无人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6年,中国民用无人机的产值超过200亿元。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称,预计到2025年,中国无人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0亿元。

在无人机高速发展的同时,无人机的“黑飞”现象频发。尤其是今年4月中旬至5月初,成都双流机场连续发生多起严重的无人机扰航事件,仅4月21日下午2时至5时就先后出现3架无人机扰航,直接导致58个航班备降、4架飞机返航、100%航班延误、超过1万名旅客滞留。

民航部门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的无人机扰航事件,从2015年的4起,到2016年猛增至23起。2017年以来, 1月中旬至2月中旬就发生12起无人机违法违规运行威胁民航安全事件。

中国民航四川安全监督管理局主任曾阳介绍,现有的空管雷达设备无法直接探测到无人机的活动,绝大部分非法干扰的无人机信息都是由起降阶段的航班机组在空中发现,管制部门只能根据航班在雷达上的经纬度位置,结合机组报告无人机的相对位置,大致推算出一个位置向公安部门报告,公安部门在收到信息后,还需要通过软件比对,才能大致确定地面的排查范围。因此,对无人机扰航的始作俑者,查处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