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工业产品生产减“证”不减“责”

2017-06-20 09:46:59    中国质量报  参与评论()人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是1984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实施的,初衷是从源头加强质量监管,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按照目前《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规定的程序,企业取证时间较长,亟须简化优化。于是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确定取消和下放一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简化审批程序,促进制造业创新和提质。

事实上,短短半年多时间,李 克强总理已经3次部署工业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等相关事宜。去年11月,他在上海主持召开地方深化“放管服”改革座谈会时,肯定江苏宿迁市与质检总局等中央部门合作,大幅压减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的改革试点。他要求,要进一步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继续加大放权力度,全面清理各种行业准入证、生产许可证和职业资格证。今年6月13日召开的全国推进“放管服”电视电话会议上,李 克强明确要求“今年要再压减50%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天后,他就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取消和下放一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简化审批程序。由此可见工业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了该项改革在总理心中的分量。

33年前建立实施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初衷是从源头加强质量监管。应该说在当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个“许可证”毕竟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深刻痕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也确实在现实中渐渐表现出了某些“短板”,因此对其的改革也从未停止过,目的就是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统计表明,经过多轮改革,特别是2015年李 克强总理力推“放管服”以来持续加大改革力度,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已从最初的487类缩减到目前的60类,许可前置条件大幅取消。

虽然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但从现实发展来看,目前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制度仍然有许多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与国务院力推的“放管服”和“双创”等重大政策有不相匹配的地方,有时候现实的许可证已经难以实现“加强质量监管”的初衷。此次常务会的部署,正是寓“立”于“破”,强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按照“双随机”方式加大抽查力度,增加抽查频次和品种,扩大覆盖面,尤其对此次取消许可管理的产品要实现抽查全覆盖。即便对于已颁发的许可,也不再是“一劳永逸”,后续监管如发现不符合要求,即依法撤销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