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日本企业溃败20年?在"一带一路"上仍是中企的劲敌

2017-05-17 14:15:18  唐亮  中华网  参与评论()人

日本企业笼罩朦胧夜色,中国企业迎来光明白日?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媒体的论调。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时,这个带有推敲意味的疑问似乎获得了肯定的加持。

日本企业溃败20年?在"一带一路"上仍是中企的劲敌

事实似乎也在验证这个论断。在80后眼里,曾经风光无限、高不可攀的日本企业及其品牌,如今很多都成为落架的凤凰。2009年,日本先锋电子经营陷入泥淖,被迫将Pioneer的品牌使用权出售给苏宁。索尼连续8个财年连续亏损近700亿元人民币。东芝则是受到核电业务的拖累,2016财年预计净亏580亿人民币,创造了日本制造商的最差业绩,不得不出售最值钱的芯片业务。而曾让中国人热捧的三洋电器——那时谁家摆一台三洋电视或三洋洗衣机就足以俾睨邻里——落得个投靠松下,又被松下拆解甩卖给海尔和投资基金的下场。

日本最引以为傲的汽车业也丑闻不断。第五大汽车制造商三菱汽车2016年4月承认油耗造假;1个月后,第二大轻型汽车生产商铃木汽车也承认燃效数据造假;以成本控制和扩张速度而闻名的“丰田神话”也在2016年黯淡,将蝉联4届的全球销售第一的宝座让给了大众……数据似乎也说明问题:21年前“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有99家日企,与美国双峰并峙。

2006年减少至70家;去年仅剩52家。“失去的20年”,居然让“500强”中的日企锐减近一半。然而,这就可以断定“日企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诚然,这20年的“溃败”,让日企内部的问题开始显现和放大。媒体总结的痼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不能有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经常因为“伪需求”而白白提升了成本,误判了发展趋势;

2、是重技术轻营销,重研发轻用户。超强的研发能力令不少日企盲目自信,而产业链迅速下沉、用户市场愈加细分,令一些习惯集中化研发的日本品牌成为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恐龙;

3、“终生雇佣制”令日企的惰性和暮气日益沉重,很多骨干都是临时工,陷入了“能人不用、用人不能”的怪圈;

关键词: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