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服装产业山寨之风盛行:非法仿制原创产品成公开秘密(2)

2017-05-17 11:58:27    工人日报  参与评论()人

近日,LINC金羽杰一纸诉状将涉嫌长期侵害公司产品著作权的公司告上了法庭,索赔金额是1元人民币。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中。

忍气吞声7年,林娜说,她不想得到多少赔偿,只是要个说法。

举证困难、维权周期长:

多数案件不了了之

为何长达7年之后她才决定维权?其实,当时一开始面对数额不小的经济损失时,她并不是没想过维权。

“因为多年来深受其害,我们很想推动行业规则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鼓励和保护具有原创能力的企业,而不是相反。”林娜说。

林娜和公司曾经找到多家律所咨询,得到的答复却是,“这种情况你们很难赢”。

据了解,服装原创设计被侵权,在国内外都不鲜见,相比之下,国内品牌维权取证难、时间长、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却在更大范围内助长了此类事件的发生,前不久刚刚定案的运动服装品牌纠纷“乔丹事件”就沸沸扬扬持续了数年之久。

据业内人士介绍,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整个产业链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因“李鬼”的出现导致“跑版”——泄露创意。例如,在生产环节 中,负责成衣生产的工厂往往会掌握新产品全套的技术和数据,相关的信息泄露情况时有发生。再如,企业每年的新品订货会上也极为容易泄露版型,“对方的经销 商可以假借定货从而拿到样品来抄袭。”

除了产业链上不同环节容易发生侵权行为,侵权主体的多样化更是让人头疼。

某服装品牌江苏经销商王女士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她发现自己代理的品牌在同一家商场时常会出现同级别品牌的仿款。“同款服装,他们只是把肩、腰、胸围加宽了,其他不做任何改动,就贴上自己的商标公然出售。”

更加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网上购物的井喷式发展,网店销售盗版、山寨产品的行为往往更加隐蔽,也更加猖獗。“销售的完全是盗版产品,但下边评价却很好,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真假难辨,关键是网上价格特别低。”王女士说。

如何对侵权行为说不?

国外经验值得借鉴

近年来,本土服装品牌的市场饱受包括ZARA、H&M、优衣库等国际品牌的严重挤压且产能过剩现象凸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 度,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403元,同比下滑0.5%,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4%,是唯一出现下滑的消费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