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本土体育品牌如何二次突围?

2017-05-11 08:37:00    深圳特区报  参与评论()人

深圳特区报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跑了吗”已经逐渐取代“吃了吗”,成为朋友间的招呼用语。乘着全民健身的东风,本土运动装备厂商也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暖春”。

经过了2011年至2013年的低谷期,国产体育装备品牌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利好以及全民健身观念普及的助推下,无论是在实实在在的财务报表上还是在只能靠评估的品牌影响力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全球普遍经济萎靡,波罗的海指数长期探底的大环境下,国产运动产品却走上了“逆袭”之路。数据显示,361°的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29亿出头经过随后两年的连跳于2016年突破了50亿;安踏实现了连续三年超过20%的增长率;李宁公司2016年则完成了集团收入上升13%,毛利上升16%的双增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当前国产体育用品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难免遭遇“倒春寒”。在目前的品牌溢价力天花板下,以劳动力为代表的成本一年升一个台阶,而国际一线大牌们的产品线开始下沉到300元区间与本土厂商“贴身肉搏”,也让“国货旗舰”们对未来不敢过分乐观。如何趁着“暖春”加速提升本土品牌价值成为各大本土厂商的必答题。

安踏公关部的顾萌认为,“就产品而言,国产体育用品品牌在质量上已经不亚于国际品牌,但国际品牌拥有强大的体育营销资源,可以进行有效地全球化配置,极大降低了营销成本,使得国际品牌拥有更强的知名度。”

客观来说,在品牌营销上,国内品牌厂商通过与优秀的体育组织、赛事、运动员的合作,获得了不俗的品牌效应,对比国际品牌不再像过去那样“难望其项背”。361°就曾击败国际巨头阿迪达斯,成功跻身2016年里约奥运会赞助商行列。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包括志愿者、火炬手、裁判等奥运会工作人员都身着中国品牌服装,成为里约奥运赛场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

不过,从市场表现看国产厂商依然给人“牌子不够亮”的印象。361°公共事务中心总监韩晔坦陈:“国内运动厂商在细分领域装备的专业度和美誉度上,尤其是在国际主流项目上依然有较大差距。国际品牌依然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的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