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洪观平:垃圾治理要抓紧抓细抓实

2017-05-02 10:33:1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近年来,生活垃圾量迅速增长,“垃圾围城”形势严峻,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垃圾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

垃圾处理不是单一的环境问题,而是一项事关人们生活质量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治理问题。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不仅可有效减轻清运压力和终端处理压力,改善城乡环境,还可以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与此同时,垃圾分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实施离不开系统谋划、全链条推进。据悉,有关部门早在17年前就在全国8个城市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此后又有多个城市参与其中,但从现实情况看,这项工作的总体效果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民众参与度不高这个关键环节上,就好比一只边沿参差不齐的木桶,尽管政府主导、资金保障、顶层设计以及基层创新等都是木桶的长板,但决定木桶效应发挥的还是全民参与度这个短板,再加之各木板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不够紧密的问题,这样的木桶显然无法盛进太多的水。

解决这一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各城市人民政府要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加大资金支持、强化监督检查等工作,真正承担起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责任明确的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要做好带头示范,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要循序渐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区域对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先行实施强制分类,对于城镇居民,在目前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仍以引导分类为主,逐步增强垃圾分类意识,打好“持久战”。

要因地制宜确定分类方法。我国各地气候特征、发展水平、生活习惯不同,生活垃圾成分差异显著。为避免各地“一刀切”制定分类方法,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确定强制分类的品种,细化分类收运处置等方面的要求。比如,通过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等方式,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给予可兑换奖励;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定时定点分类收运方式,引导居民将分类后的垃圾直接投入收运车辆等。

垃圾分类重在落实。基于垃圾分类的复杂性、紧迫性,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更是对一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综合考量,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真正让这个利国利民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