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高铁要面向市场的 不仅是价格

2017-04-19 15:22:00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新闻背景:

中国高速铁路即将迎来首次跨省调价。此次调整,除少量涉及车次票价下调外,绝大多数涉及车次票价均有不同幅度上涨。其中,宁波至深圳段一等座票价涨幅最高超过50%。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铁路专家王梦恕称,此次调价并不合理,涨价幅度过高。(4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

高铁如此改革,旅客怎么看?

跑了几趟火车站询问,得到的反馈大概分成三派。

否定质疑派。有旅客算账,“涨价的车次多,降价的车次少,而且涨价幅度也高于降价幅度,现在坐高铁出行都成刚需了,变相涨价不好!而且春运时怎么办?会不会全都调到最高价?”

妥协容忍派。有旅客直言,“与其热门车票被网络黄牛加价倒票,倒不如把价格涨上去,给铁路部门自己挣。只要铁路部门收入多了,乘务员服务态度好点,涨价也算物有所值。”

积极乐观派。还有旅客对调价不太敏感,“热门短途的二等车票调价幅度不是很明显,也不会影响我坐高铁出行。就是有点像坐飞机,不同航班价格不一样,选择更多了。”

乍听起来,旅客的态度天差地别。可仔细回味,却有两个方面的共识:首先高铁已经从七八年前国人眼中“运椅子”的“奢侈品”,变为了出行的主要选择,这种刚需不能只靠价格调整。其次,高铁要面向市场的,不仅是价格,从产品开发到服务体验都要同步考虑。

价格改革可以一马当先,却难以包打天下

过去,中国铁路多是依靠强调社会责任、自我透支以实现运输目标,这种方式已然难以为继。现在,铁路走向市场,就得打出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组合拳,除了价格改革,还需要更多的改革实招、妙招相配套,才能实现亲民、便民、利民的终极目标。【详细】

从一般市场逻辑来说,企业只有先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根据服务质量来定价。然而,在乘客还没有感受到服务升级,不清楚怎么提高服务的情况下,铁路运输企业却先上调了票价,这不太符合市场逻辑。试问,乘客为“提高服务水平”买单后,如果对服务不满意,高铁会退费吗?

此次调价,既是高铁首次跨省调价,也是铁路运输企业获得高铁票价定价权后首次调价。由于是首次,应该谨慎再谨慎,而且一次涨幅不宜过高。此次调价实为一种探索,今后还需不断完善票价政策和提高服务水平。即便铁路运输企业有自主定价权,也要倾听社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