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构筑产业安全防线防范电信诈骗犯罪

2017-03-31 13:22:05    济南日报  参与评论()人

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各类电信网络新型诈骗,正成为威胁持卡人用卡安全的主要问题。为有效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全国范围内的打击治理工作正在周密部署推进,中国银联作为卡组织,对于保障持卡人用卡安全责无旁贷,正在联合商业银行、公安机关、支付机构等产业各方,构建更加高效的支付安全防护体系。

2016年9月,中央综治办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就打击治理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同年国庆前夕,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 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特别针对支付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账户实名制、阻断犯罪资金转移主要通道、加强个人支付信息安全保护、建立个人资金保护长效机制等方面做出了更为具体的指导要求。

中国银联一直高度重视持卡人用卡安全风险防范。近年来除了大力推动银行卡的芯片化迁移工作,还针对包括电信诈骗在内的各类新型欺诈风险加强研究监测,与公安机关、银行、支付机构保持密切联动,运用各类新技术手段升级可疑交易侦测模型,提升电信诈骗风险识别能力。

2016年至今,配合打击电信诈骗专项行动,中国银联还先后与北京、上海、厦门、广州、深圳等地区反电信诈骗中心合作,探索共建电信诈骗可疑交易信息共享与案件联动处置合作机制。2016年中国银联先后协助全国公安司法机关排查电信诈骗案件超过1.1万起,排查可疑交易资金超过817亿元。此外,通过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平台,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共建风险交易追踪机制,通过拦截欺诈交易的货物、暂缓可疑交易的资金清算,帮助持卡人避免各类欺诈损失合计超过3.5亿元。

中国银联还联合警方、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产业相关方,利用节假日用卡高峰,发布各类用卡安全提示;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关于打击电信诈骗工作部署的推进,下一步中国银联还将继续严格落实相关要求,联合商业银行及支付机构,重点增强电信网络犯罪涉卡交易的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提升联动处置效率;同时也将发挥卡组织优势,完善网络特约商户信息管理及黑名单惩戒制度,为持卡人营造更加安全的用卡环境。

同时,为推进打击电信诈骗这项全社会系统工程的有效实施,中国银联也呼吁相关机构与公众共同参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通知》精神,也提醒持卡人审视原有的支付习惯,从保障自身资金安全和加强资金管理角度出发,可以主动清理本人名下已经不用的银行卡账户;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消费需求,设置非柜面渠道转账的限额和笔数等。同时特别提醒持卡人,目前ATM智能化身份识别技术应用尚在摸索实践中,其中英文界面具有相同功能,因此,建议持卡人在境内使用时,尽量选择自己日常熟悉的文字界面进行操作,如有疑问,可直接联系银行官方客服电话,以防发生资金风险。相关链接安全用卡小贴士

不盲信

熟记发卡银行客服电话,不要轻易相信其他电话号码发来的“风险提示”;即使是银行官方电话号码发来的短信(如:95588、95555、95533等等),也不要轻易相信,因为伪基站可以伪造银行的电话号码给你发信息。

不转账

千万不可按照陌生人的“指导”进行ATM或网上银行转账操作。

不泄露

注意保护身份资料、账户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泄露银行卡密码。任何人,包括银行工作人员,均无权询问密码。

不回应

对可疑的语音电话或短信不要回应,应直接致电相关单位或发卡银行客服热线询问。

不扫描

不要随意扫描陌生人的二维码,不要轻易安装陌生人发来的APP应用。

不使用

不要使用开放的免费WiFi进行手机支付,不在公共场所(如网吧)使用网上银行;完成网银业务或中途离开时,要及时退出网银页面。

不点击

不要随意点击可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