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央行发出重要信号:如果货币不再宽松,楼市又将如何?

2017-03-28 09:30:48      参与评论()人

  近日,调控,严厉的调控成为楼市主旋律。

  决定楼市冷暖的因素:大周期看经济,小周期看货币。推动这轮火热行情,并最终引发调控的根源恰恰是10年QE。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国内投下4万亿开始,印钞机已开启长达10年之久,而自2014年底开始的6次降息,直接导致2015-2016两年全国个人房贷新增7.6万亿,需求高涨之下,一二线城市地王频出、房价高企。

  当国人仍在楼市狂欢,悄无声息间,央行却已变脸。

  上周日,中国央行行长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货币政策在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之后,目前全球已经到达了这次周期的尾部,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不再宽松。”

  2017年广义货币(M2)目标增速调低到12%,与2016年13%的增速目标相比,降低了1个百分点。

  其实,央行从去年就开始控制M2同比增速,一改年初13%-14%的增速水平,渐次下调。今年1月、2月,M2增速又进一步降至11%左右。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又从此前的“稳健”变成了“稳健中性”。

  2016年,以个人房贷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曾占到人民币贷款高达44.9%的比重,今年前2个月回落到了31.6%。

  这一切的变化都标志着,钱,正在从楼市悄悄抽离。与之同步的是,资金使用成本也在逐步的抬升。

  目前虽尚未加息,但在年初央行提高了公开市场的操作利率。

  此外,各地楼市调控中均提高了二套以上购房的首付比例,北京不仅将住宅的首付比例上调到最高8成,个人购买商办产品甚至停贷,调控之紧全国夺魁,银行给予首套住宅贷款的优惠利率也由此前的9折,上调到了最低9.5折。

  虽然此前我曾坚信央行不至于狠踩刹车,但种种迹象表明,人民币的低利率时代确实已经落下帷幕。

  从周小川的表态中,更能窥得当下决策层的治国思路。“货币政策造成资产泡沫是非预期的后果,的确让政策制定者过度依赖于货币政策本身,但现在央行知道了,货币政策不是万金油,不要认为量化宽松可以治好每个国家的不同疾病。”

  货币政策的层层收紧,与格外严厉的楼市调控叠加,纵使长期来看楼市依然向好,但在ZF主导下,小周期的振荡也正在迫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