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拿到网约车牌照的滴滴 如何维持高估值

2017-03-24 11:56:3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政策风险,一直是悬在滴滴出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今看来,滴滴似乎正在迈过这一关卡。本月初,滴滴出行获得天津市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车汽车经营许可证》,线上运营资质获得认证,随后,滴滴在天津拿下首张线下运营资质认可。截止目前,除天津外,成都、沈阳、青岛等三地也认可了滴滴的线下运营资质,不出意外,未来滴滴将在运营城市渐次取得资质,成为完全合法合规的平台。

然而,作为一把利刃的两面,滴滴在获得合法身份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另一个难题,如何维持高估值?

合法的平台 不合法的司机

滴滴估值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肇始于快车产品的上线,在巨额补贴的利诱下,私家车群体或购或租,入场享受这场饕餮盛宴。不可否认的是,虽然高举的是“共享经济”的大旗,但“专职”逐渐占据了司机群体的主流,“共享”让位于“赚钱”,逐渐名存实亡。

目前已经颁布的73城网约车新政,细则虽然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私家车要向在网约车平台合法运营,必须转变车辆性质,接受8年或60万公里强制报废的硬性规定。这条规则的施行,直接将私家车的运营成本做了直观的分摊。这个成本在网约车新政出现之前就存在,只不过和出租车相比,私家车辆可以随时退出,规避该风险。而现在,这条退路被堵上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运营成本的增加,让在补贴急剧下降后利润空间被挤压的私家车主们雪上加霜。无利可图之后,滴滴在私家车主中的形象掉头直下,从“一呼百应”转为“万夫所指”。

在滴滴的估值模式里,快车对GMV的高增长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而现在,私家车主在成本收益的考量之下,挥手作别,对GMV造成的,可能是腰斩式处决的影响。

在新政出台三个月后,滴滴宣布对非京籍车辆逐渐停止派单,并鼓励司机回原籍接单,然而,他们回的去吗?回的去,还能贡献那么高的单量吗?

非京籍车辆还是小部分,当大刀砍伤非京籍司机之时,滴滴之痛更深。

合法的专车 不合法的合乘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快车的消减并不意味着滴滴的沦陷。值得注意的是,在快车价格上升、供给减少的情况下,顺风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司机和用户的选择。滴滴能否通过暗度陈仓的方式,将供给端转到顺风车,从而维持盛世呢?

答案是不可能。

仔细观察,滴滴在天津获得的《网络预约出租车汽车经营许可证》里,在经营范围一栏,明确写明了“不开展私人小客车合乘业务”。也就是说截止目前,滴滴不仅快车业务里的拼车业务仍然未获得合法资质,顺风车同样是在裸奔。

为何?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多地的网约车细则里,都做了明确规定,私人小客车合乘业务需要独立运行,这意味着滴滴如果要让顺风车、拼车业务合法,就不得不面临分拆的局面。而“一站式出行平台”恰恰是滴滴坐大的原因,一个APP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各种功能之间的相互引流,是滴滴的最大优势,短时间内取代e代驾成为行业第一,正是源于此项优势。

一旦顺风车、拼车业务拆分出来,滴滴引以为傲的流量优势将不复存在,届时,滴滴将不得不面对来自嘀嗒拼车等顺风车平台的围攻。独木难成林,滴滴顺风车,要想复制快车的成功轨迹,难于上青天。

合法之后,滴滴的估值几何?所有的猜想都是假设,在此不下定论。如果以GMV论英雄,不妨结合滴滴出行在上线快车及顺风车之前的估值,也就是回到2015年5月,那时,滴滴和快的合并,估值6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