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税收制度创新助力自贸区改革 “外溢效应”显现(1)

2017-03-03 10:37:2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2016年,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实现税收收入4090.55亿元,远远高于全国同口径税收增速。政策先行先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自贸区,正持续释放着中国经济升级发展的新动能。

转型升级 自贸区发展亮点纷呈

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评估自贸区发展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数据看,当前四大自贸区发展均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好、创新能力强等特点,有力辐射和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瞄准现代服务业,打造核心产业群。金融、外贸、航运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在自贸区总体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凭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上海自贸区大力发展金融业,行业税收占区内税收比重达43.3%。而在广东自贸区,涵盖企业管理、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内容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较为活跃,行业税收占区内税收比重达23.6%。在强大的集聚效应下,四大自贸区服务业税收占比近九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4个百分点。

发展高端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当前全国制造业税收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自贸区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抢眼。其中,汽车制造,船舶、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三大行业税收同比增长44%、42.8%和15%,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4、48和15.5个百分点。四大自贸区制造业税收同比增长33.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3.1个百分点,引领作用明显。

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互联网+”是当前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在自贸区,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核心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去年,两个行业的税收同比增长65.8%、53.5%,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借助深圳软件开发的优势,广东自贸区两行业税收同比增长4.7倍和3.9倍。同时,自贸区的特色金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也成为不容忽视的增长亮点,两个行业税收同比增长66.7%和37%,体现了自贸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科技创新的重视。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通过开展制度创新、加快外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自贸区已成为外资企业的重要集聚区。从税收看,区内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合计占比达37%,同比增长13.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2个百分点。其中,广东和福建自贸区外向型经济的力度有所加大。2016年,两区港澳台投资企业税收同比增长90.3%和100.4%,正加速实现与港澳台的协同发展。

在优化产业、创新驱动、扩大开放三驾马车的协同拉动下,2016年,四大自贸区发展速度快于所属省市,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政策辐射外溢效应

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自贸区的使命在于“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这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围绕运用税收激励方式吸引投资,扩大自贸区商品劳务交换,推动贸易发展,在税收制度创新上进行了诸多探索:

——对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行为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所得,以及股权奖励所得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5年内可分期缴纳;

——推行“方便旗”船税收政策,对中资国际航行船舶施行特案免税登记政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