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环保治理负“重”前行 急刹车式减排不可取(1)

2017-01-09 07:52:01      参与评论()人

在2017年1月6日晚间的一场记者见面会上,当提及近期多起时间长、面积广的重污染时,学者出身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坦言,重污染天气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大家对雾霾问题感到很焦虑,“作为环保部长,看到这样的污染天气,我感到很内疚和自责”。

一个半小时的答记者问中,陈吉宁对治霾路径是否正确、蓝天何时归来、急刹车式治霾是否可取等多个问题进行了回应,也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当前我国的治霾局势。他还特别强调,中央对于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决心是坚定的,行动是坚决的。

重污染频发引质疑,治理是否找对路径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等地区的环境质量要明显好转,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这也是我国首个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大气治理计划。

2017年是该计划的收官之年,但近期不断来袭的重污染天气引发了公众的质疑,究竟治理的路子走没走对?

陈吉宁用了一组数据来解释4年来大气治理的状况。刚刚过去的2016年,北京PM2.5浓度是73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9.9%,优良天数比例比2015年上升3.1个百分点,是北京这几年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

从数据来看,《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的空气质量也在改善。与2013年相比,改善的幅度约在30%左右。

全国层面,纳入统计的74个重点城市的PM2.5浓度,与2013年相比改善幅度也是在30%左右。

在空气质量改善较好的地区,如珠三角,已在2105年实现整体达标,PM2.5的年均值保持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这个改进是实实在在的”,陈吉宁说,这也证明当前大气治理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管用的。

有多年海外研究背景的陈吉宁说,当下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比发达国家同一发展阶段甚至还要快一些。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过程快完成的时期才开始解决PM2.5的问题,而我国是在偏重的产业结构、偏化石原料能源结构条件下就开始解决PM2.5问题,面临的难度当然更大一些。

最大的问题是冬季改善幅度非常小

在点评成绩单的同时,陈吉宁也直言,当下空气治理最大的问题是冬季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多少改善。一些治理措施在冬季之前是管用的,到了冬季之后,进入供暖期,措施就不够了。

在陈吉宁看来,至少两个原因导致冬季大气治理效果受限:产业结构过重,污染排放总量较大,环保治理负“重”前行;冬季气象条件比科学家预测得要复杂的多。

陈吉宁进一步解释说,环境治理要改善就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说降下去就能降下去。排放总量背后有偏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以及不绿色的生活方式。

陈吉宁用一组数字来说明京津冀地区有多“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国土面积占全国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单位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这6省市涉气排放主要产品产量基本上占全国的30%到40%。比如,钢铁产量3.4亿吨,占全国43%;焦炭产量2.1亿吨,占全国47%。

这些数据证明了京津冀的“重”负担,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量聚集,燃煤、燃油集中排放,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是这个地区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也是改善的难点。

另外,冬季供暖还会在原有排放量的基础上再增加30%的污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