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专家谈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警惕人工智能泛化,不能隔靴搔痒

2018-05-08 17:29:02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徐洪海认为,智能制造,是智能加制造,智能不是目的,核心还是产品的制造。在企业技术路线发展过程中,从工业自动化到数字化,到现在网络化,最后发展成为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都是推动智能制造最核心技术原动力。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郑弘孟从富士康转型的四十年经验出发,认为富士康积累的最宝贵资产就是核心技术和大数据。郑弘孟总结了富士康的6流赋能技术,包括资金流,技术流,物流等。希望透过这6流技术赋能中小企业,加上4T技术(包括DT,AT,PT,IOT),让生产做到可视化、预测性、关系性和因果性,真正做到内部的提质增效。

当前,人工智能在中国制造企业大面积铺开,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金忠孝是上汽集团上汽-安吉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兼资深架构师,他和团队在实验室研究了一年并做出了很多成果,但推广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阻力。

金忠孝说,人工智能的很多算法可以显著提高效率,一千个人的工作,加了算法之后可能只需要500个人,那么另外500个怎么办?“组织结构就是这样,如果你把这些人省下来之后,这些人就会遇到新的挑战。尽管我们有时候觉得算法非常好,但传统的格局让人很难发挥出来。”

除了人的问题,企业自身的战略制定也让王恩洪感受到了阻力。王恩洪是中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团体事业群首席营销官,他说,“阻力是短期和长期的问题,中国的企业长远管理和短期的见效是天然矛盾。我们的工作作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但这里是政府驱动为主,有政府政策的导引。企业的生存压力和各方面压力,让他们不可能有长期战略去专注长时间见效的技术突破。”

除了上述阻碍,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名古屋大学微纳机电系统实验室主任福田敏男还提示,随着未来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人们要有一种新的方法去学习利用它们,用AI或者机器学习从而吸收它的能力。

面对人工智能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改变,朱森第的态度相对乐观,“我认为在中国制造企业当中,推进智能制造并不存在很大的阻力,至少10%的企业认为智能制造是一个方向。”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