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据三峡集团介绍,截至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0万尾。为科学回答中华鲟放流效果,科研人员融合声呐监测、互联网及无线传输等多方面技术,建立了从宜昌至河口、覆盖长江中下游1800公里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系统,这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广、最全面的鱼类放流效果实时监测与评价系统,最新监测研究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放流中华鲟进入河口水域的比例为53.7%,对中华鲟自然资源的补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人工繁育的中华鲟与野生中华鲟在遗传方面无差异
历史上,中华鲟洄游到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产卵繁殖。1981年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金沙江下游产卵的通道。
为了保护中华鲟,原国家水电部、农委等部门组织专家分别论证了网捕过坝、修建鱼道、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的可行性,最终确定:采取建设保护区和禁止捕捞的方式保护野生自然种群;采取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补充和恢复自然种群数量。1982年3月,国家水利部下文成立三三〇工程局水产处(后更名为中华鲟研究所,2008年划归三峡集团管理),成为国内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珍稀鱼类科研机构。
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和野生中华鲟有何不同?据中华鲟研究所专家介绍,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分为子一代和子二代:中华鲟研究所利用过去在长江里捕捞的中华鲟雌雄亲鱼,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人工受精、孵化、养殖,培育出来的中华鲟就是子一代中华鲟。子一代中华鲟在纯淡水环境下培育调控,使其性腺发育成熟,经过人工诱导与催产,繁育出来的下一代就是子二代中华鲟。2009年10月,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破膜而出。
目前,葛洲坝坝下是野生中华鲟最主要的产卵场。中华鲟在此自然产卵,每条的产卵量为几十万到一百多万粒。相比之下,每年放流的几百数千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在数量上“相形见绌”,真的能有效补充中华鲟野生种群的不足吗?
在自然条件下,鱼卵虽然数量很大,这其中有一大部分不会成功受精,受精的鱼卵里又有一大部分会被食卵鱼吃掉,幸存的受精卵又有一大部分不会成功孵化,成功孵化的鱼苗在长江里洄游到海的过程又有一大部分会被天敌吃掉,在长江里没被吃掉的又有一大部分到海里会被天敌吃掉,几个过程下来,能最终长成成鱼的,万中难有其一。这还是在不考虑过渡捕捞、水体污染、航行等人类活动影响给其带来巨大损耗的情况下。与之相比,人工增殖放流的中华鲟数量虽少,但都是大规格中华鲟个体,不存在产卵、受精、孵化过程中的损耗,在长江、大海里基本没有天敌,损失率跟自然繁殖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