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盛勇提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今年实现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6.5%左右,这个目标是可行的。从最近这几年来看,中国经济运行的平稳性越来越强,过去五年GDP的增长速度最低是6.7%,最高是7.8%,波动性与过去相比是明显减小,特别是最近十个季度都在6.7%到6.9%之间。
另一方面,从必要性来看,中国完成“十三五”目标也好,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好,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要完成这个目标,今后三年GDP年均增长6.3%以上就可以,收入只需要年均增长4.7%以上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来讲,6.5%左右的增长速度实现翻番的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毛盛勇进一步表示,6.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按照保障就业的角度设置的。2018年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201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创纪录达到822万,还有500万左右的中职毕业生,还有大量去产能行业的转岗人员,还有农业转移人口要在城市找工作,总的来讲就业压力比较大。
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16到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尽管有所减少,但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总量仍然超过9亿人。全部的就业人口规模是7.76亿,其中有2.86亿的农民工,就业总量很庞大、流动性很强,特别是一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尤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也是我们国家推进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新动能快速成长创造了新的就业,但传统企业在进行调整也会挤压一些岗位,包括一些地区,重化工比重比较高、去产能任务比较重的地区,就业压力会比较大。所以就业总量的矛盾和结构性的压力都存在。” 毛盛勇说。
但是中国这几年在持续推进积极就业政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比较快,经济结构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提高。
据测算,从2000年-2008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非农就业就是二三产业的就业增加100万左右。2009年-2012年就业弹性上升到140万左右,2013年-2016年上升到180万左右。也就是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非农就业180万左右。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整个经济发展的就业弹性在提高,对经济增速的依赖性在减少。
“6.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好、稳定好社会就业,引导各个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放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 毛盛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