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新华社评2017年A股并购重组:概念股短期套利空间受压缩(2)

2018-01-31 09:19:42      参与评论()人

或着眼优化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瞩目动力转换,促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这些案例成为并购重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生动注解。

2017年沪市公司共实施跨境并购17起,涉及金额超过1400亿元。一批拥有顶尖新技术、新产品的跨国企业成为并购主流目标。“全球并购、中国整合”,成为资本市场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生动诠释。

政策引导、利益约束“双轮驱动” 市场回归理性

2017年5月31日,停牌半年的中安消以“*ST中安”身份复牌。即使在过去的三年中进行了疯狂并购,这家公司仍未能完成“借壳”飞乐股份时的业绩承诺。不出意外地,*ST中安复牌后连续17个交易日跌停。

同年A股市场还有许多重组概念股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业界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在IPO步入常态化稀释“壳资源”价值、从严监管杜绝“忽悠式”重组的背景下,并购重组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异收窄,短期套利空间受到压缩。

市场对于并购重组的态度回归理性,体现于重组企业估值溢价回归理性水平,也表现在股价反映回归价值投资。

统计显示,2017年沪市重组标的平均估值溢价率为350%,同比下降50个百分点,一度非常“时髦”的跨界并购整体溢价水平从上年的550%大幅下降至390%。沪市87家公司披露重组方案并复牌的公司中,超过半数复牌首日股价出现下跌,24家重组方案受到质疑的公司复牌首日即遭跌停。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回归出现在曾经备受争议的“举牌”中。2017年沪市共发生超过5%的权益变动36家次,较2016年下降27%。其中举牌方为产业资本的共17家,占比接近50%,明显高于2016年的30%。

亿信伟业基金首席顾问江明德分析认为,与单纯谋取资本收益的“举牌”行为不同,产业资本举牌谋求通过实业资产的控制和协同实现产业链优化布局。举牌行为回归产业逻辑,表明并购重组市场上,产业并购政策引导和利益约束“双轮驱动”的格局已经形成。

(原标题《2017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回归”成关键词》)

关键词:回归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