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专访气候战略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全国碳市场启动经慎重考虑

2017-12-20 09:08:08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他最关注的是全国碳市场真正运行起来,“所谓知行合一,即除了要了解其重要性,还必须付诸其行动。有了全国碳市场,我们就可以提高并培养碳市场,让碳市场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李俊峰长期从事能源经济和能源环境理论的研究,是“扎耶德未来能源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11-2016年期间一直担任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战略中心的主任和研究员。

他向澎湃新闻介绍了碳市场在中国的建设历程,中国为什么要加入《巴黎协定》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为什么全国碳市场目前只纳入电力行业,以及全国碳市场建设前期和未来的工作等,也对企业该如何参与全国碳市场提出了建议。

【对话】

碳市场是“以市场化机制完善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手段”

澎湃新闻:请介绍一下中国碳市场从起意设计到启动试点,再到现在启动全国碳市场,经历了哪些过程。

李俊峰:201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接点。2003年到2013年期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飞速增长,碳排放总量的增长也出现了超出预期。在“十五”期间,国家开始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当时提出要把2010年的能源强度比2005年下降20%。

这个强化目标到2010年年底确实实现了,但是也出现一些质疑,认为政府只会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因为到2010年下半年,为了达到单位GDP能源强度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标,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措施,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拉闸限电等现象。所以很多人提出,能不能用市场化的手段来促进节能减排?于是引入了碳排放权交易这样的理念。用市场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完善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

2011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等七省市进行试点。而在2011年之前,各个地方为此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从2005年到2010年间,由于大家已经在呼吁用市场机制促进减排工作,特别是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欧洲碳市场的活跃也让中国的一批投资者看到了机会,各地先后成立了碳排放权的交易所,包括北京的环境交易所、上海的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的排放权交易所,都是在这一期间陆续成立的,山西省的一些地级市也成立了类似的交易所。

1234...全文 7 下一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