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对话林毅夫:我讲的产业政策不是政府代企业决定发展何种产业

2017-12-04 09:28:57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大约一年前,在中国经济学界爆发了一场关于产业政策的激烈争论,争论的双方是同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的林毅夫和张维迎。这场辩论所激起的涟漪至今尚未淡去。

一年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初冬的北京大学校园采访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他系统的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整体架构,并回应了产业政策、《吉林报告》等多个争议问题。他表示,他理论中的产业政策绝大多数不是政府决定的,而是在企业已经进入该产业的情况下,政府帮助克服瓶颈限制,因势利导其发展。

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陷阱是未能摆脱“西天取经”的心态

2008年到2012年,林毅夫在世界银行担任了4年首席经济学家,他是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而任此职者。他曾说,“世行的目标一直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立意很好,多年来做了许多努力,但距离要达到的目标还很远”。

从世界银行回国后,林毅夫重回北京大学任教,继续投身于理论创新,并以“知成一体”的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结构转型,创造就业,增加出口,发展经济。

一个长期萦绕于心,他一直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民族主义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位,在他们的领导人、知识精英、一般百姓的努力,并在多边和双边国际机构的帮助下,到目前为止已经将近3代人,但是,在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中,能够从低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经济体的只有中国台湾和韩国两个。”这是为什么?

“这些经济体中大部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在扩大,是他们不够努力吗?” 林毅夫认为此前的经济学理论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试图通过自己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转型成败的经验的总结,提出自己的理论来解决。

2009年,在任职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一周年的时候,林毅夫根据自己将近30年的思索,正式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以替代发展经济学中的前两波思潮--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1234...全文 9 下一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