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项目制科研为何不利于产生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2)

2017-10-13 16:01:02      参与评论()人

1982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Stigler)在诺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中指出:若没有投入大量时间、智力和研究资源,人们无法完全掌握一个新想法,无法将其发展为暂时为人接受的假说,也无法对其展开某些实证研究。反观当下,2015年中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7%,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5.1%、10.8%和84.1%。这个投入格局,大体可以判断我们的科技成果产出的分布格局。投入最少的领域却想获得最高端的科技成果,这是不切实际的。发达国家投资于基础研究的比例大多在10%-15%之间,因此,我们当下需要改变科技投入的结构,逐渐加大基础研究所占比例;同时,逐步缩小竞争性科研项目的比例,为一些优秀人才提供稳定的非竞争性长期资助(个人要么选择长期稳定资助,要么选择竞争性项目,不可兼得),从而为自由探索留出合理的空间与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些人从项目制的制度下超脱出来,真正做出一些有品位的科学成果,这样的成果才有可能是具有高度原创性的。

我们之所以对中国科技的未来报以充分的信心,是因为我们拥有数量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目前我国的全时当量科研人员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另据报道,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大学招生人数将突破一个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科技继续进步的根基与土壤。只要政策稍微做一点调整,将会导致很大数量人才选择方向的改变,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采用两套管理系统,在主系统(项目制)改变不大的情况下就可以让科技副系统(自由研究)产生规模效应,而且这种分流也与当下科技资源分布结构相匹配,一旦基础研究领域产生溢出效应,那么副系统的运转将得到巩固,并在两个系统中形成竞争,从而更好地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并能以市场化的方式调控人才的流动。根据分工原则,科技主系统全力满足经济发展主战场的需求,而科技副系统则专职探讨未知世界和真理,到那时,诺贝尔奖不就是我们科技副系统这块自留地上将要收获的果实吗?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标题为“为自由探索留出合理空间,收获诺奖将是在自留地上摘果子”)

为您推荐: